显微镜下的大明江湖
时隔多年再次读大明的故事,依然读得非常的畅快。
历史也可以很好看,这句话不仅适合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同杨也适给马伯庸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不同于当年明月多着墨于君王和朝臣,马伯庸则关注的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述。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是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也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的精英,再往下,没了,或者说,很少记录。”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即使是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沸鼎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会细致入微地描写。”
这是马伯庸给本书作的序,也是他写此书的初衷。
今人看一个朝代兴衰,可能就是课本里几页纸,知道的也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但几百年的历史又岂是薄薄的几页可以概述?有些人没有在课本上留下姓名,可也是真实地存在过。在王侯将相和文人墨客之外,这些普通老百姓,他们来过,生活过,抗争过,他们展现的才是一个就是王朝最真实的一面。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也曾好奇就像大明何以亡国?是宦官和权臣持续多年的争斗还是满清的强势崛起?庆幸《显微镜下的大明》给了我答案。
第一个故事徽州丝绢案其实就是一个好事者无意中搅动了大明臃冗的税法体系,过程中激起无数大小百姓的文武争端。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各种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博弈,你方唱罢我登场。
丝绢案的收场,是几年博弈后各方皆大欢喜。提出问题的帅嘉谟却没有好下场,他的结局是“杖一百流三千里,遣边戍军”。好在歙县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他,在县志上为他留下了姓名、事迹和他该得的评价。而在另外5县里,被判了死缓的程任卿在坐牢期间,站在了客观中立的角度,把所有资料汇编到一起,著成《丝绢全书》,今日才能全面还原当年的故事。
彭县小吏舞弊案虽笔墨不多,却更让人瞠目结合。这个案子涉及金额不过几钱,几两,案情一点也不曲折离奇,也没有诡谲凶残的情节,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明代胥吏的日常。只要拥有微末的权力,他们就不会放弃逐利。
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见微知著,这是一种细致无声又无处躲藏的恐怖,也是因为这种蚁噬,导致了民不聊生和底层的崩溃,最终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
所以说,想要读懂大明,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最后感谢比卡丘,若非她的推荐,我可能就错过一本好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