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潮流英雄”黄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2-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原绿色

“反潮流英雄”黄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绿色

1973年,黄帅12岁,上五年级,是一个爱好写日记的活泼的小女生。

因为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说“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黄帅大为反感,不理解老师教育学生为何要用如此粗暴的方式,就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日记里。当时的老师有自己的想法,面对学生在日记中指出的问题不能完全接受,对这个小女生就产生了反感,不自觉地就表现了出来。孩子对老师的情绪和对自己的冷淡态度比较敏感,感到委屈,就告诉了父亲。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父亲鼓励黄帅通过写信的方式抒发一下内心的苦闷,也让老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黄帅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给《北京日报》,发出“我到底犯了啥错误?”的呐喊。

没想到,不仅《北京日报》选登了,还被一个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看到了,批转《人民日报》转载,被推举为“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并因此掀起了整个教育战线一场轰轰烈烈的“破除师道尊严”的活动,年仅12岁的黄帅被推上了神坛。

我们已经知道文化大革命中,学生造反批斗老师对中国教育、道德和文化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破坏,有多少老师受到迫害,有多少学生的心灵被扭曲,也可以想象到黄帅这个典型形象在这场“浩劫”中起到了怎样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和影响(那个大人物和那场大革命可能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所以,1976年,风云变幻,《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文章,转而怒批黄帅的文章是政客操纵政治的卑劣手段,黄帅的父亲也受牵连入狱。

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回首打量这个事件的时候,依然感慨不已。

首先,黄帅当年提出的问题有错吗?

即便按照现在的教育观念和师德要求,老师对学生说“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样粗暴的说法肯定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学生提出来就对学生“冷淡”更是一种变相惩罚的不当行为,而且存在被举报受处分的风险。之所以黄帅的发问被《北京日报》登出来,而且被当时的大人物看上,作为典型树起来,尽管有时代和人为因素,但从根子上看也说明黄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黄帅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作为学生,敢于给老师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多么难得的“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和培育的关键能力和重要的核心素养。因为北师大明确向全国推出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成果,已经认识到这一层,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犯黄帅老师当年那样的错误,很多老师都会以平和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意见,有的甚至会极力表扬学生的见解和直言精神。但古语说,人口上百,形形色色。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庞大,人的差别和个性也是多种多样,存在着各种事情发生的可能。虽然现在各种法律、规定以及监督措施越来越完善,优秀老师一般不会那样对待学生,一个称职的老师也应该不会那样做,但人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在一定的场合,没有控制住情绪,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敢保证没有违反规定的事情发生。

以此看来,黄帅提出的问题至今也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黄帅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子上得到彻底的解决,时不时也还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该怎么正确认识当年的黄帅事件

虽然黄帅的老师对待黄帅的态度和做法确实存在不妥,黄帅提出的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就是老师教育态度和方法不当的问题,是个别老师个人的行为,或许是封建时代“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延续的体现,但不至于被放大到“潮流”问题那个高度,不是所有老师都会这样做,也不应该把全体老师给予全盘否定,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把老师当做“臭老九”批斗,给整个教育事业和师生关系带来那一场灾难。

那个荒唐的年代,一个简单的事件掀起一场轰轰烈烈运动的悲剧真的让人不寒而栗。没有法度的制约,靠人力和批斗的运动是一种暴力和野蛮。

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当年的事件对一个个正直和善良的老师是不公平的,造成了无数人的人生悲剧;后来对被利用的黄帅也是不公平的。不过,黄帅于1979年凭自己的实力考上北京工业大学,在1988年又到日本留学。199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8年回国,入母校北京工业大学工作,2017年因病逝世,算是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黄帅的故事发生在现在,可能这个老师只会受一个处分,被通报批评警醒全体老师就是了,不可能被时代裹挟,造成那么大风浪和损失。但历史的教训应该铭记,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能让把个别事例无限放大和拔高的悲剧再度发生。

当一件不当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冷静和理智地分析事件的性质,看看是个体事件还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然,即使是个别事件,老师错了就是错了,也应该诚恳接受学生的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只是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放大,包括不负责任的网络暴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