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简书首页就你一篇文|骑着自行车,“奔驰”在路上
大家好,我是下班飞哈,这是我在简书创作的第60天,今天首页只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我要写一写改革开放以来,县城和村子里交通工具的变化,我想分享自己对于改革成果的一些看法,与此同时,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得起你的时间。
语文课上经常会看到一句话,“历史的车轮”,小学有,初中有,高中或者中专还有。
然而我始终不知道历史的车轮到底是个什么样。
读小学那会,每周六傍晚,必有一辆敞着篷的解放牌汽车,从县城去电站放露天电影。车轮碾过路面扬起万丈灰尘,寂静的村子顿时幻化成动感地带。抬头望着驾驶室里扶着方向盘的那个人,神圣得不可侵犯。
第一次羡慕自行车是读初中时,和姐姐步行去学校,路遇骑着自行车去纸厂上班的堂哥。他把姐姐抱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蹬着车子扬长而去,只把两个人的背影扔给我在望不到尽头的路上。
父亲逼着我终于考取了中专,喜极而狂的是,日夜攻读的代价,是换回了一辆属于我的“永久”牌自行车。
这意味着:
可以在遇到堂哥时,摇起自行车铃,让他听到叮当当的脆响;
可以在去上学的路上,遇到路边的学弟学妹、学哥学姐,蹬着车子,放着把儿,甩一下头发,一骑绝尘。
改革开放不多久,自行车开始普及,从村子到县城的距离由以前的90分钟缩短到40分钟,哥哥姐姐们也不再肩挑背扛,而是把农作物捆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小伙子们也骑着自行车,风花雪月地把媳妇儿娶回家。
似乎是一眨眼的功夫,街上、村子里、停车场的自行车寥寥无几了,取而代之的是骑在路上屁股冒着烟的摩托车,从幸福250到铃木,从嘉陵125到豪爵。
村里人去县城,一闭眼、一睁眼就到了,来县城办事再也不用担心摸着黑回家。
谈婚论嫁中,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也换成了摩托车。
每年春节前,从外地赶回家乡过年的摩托车大军,驾驶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摩托车专道上。
间或有警车开道护送,沿途有服务区为骑行者免费提供饮水、食物和做短暂的休息,风景极为温馨和壮观。
可以说,摩托车这一交通工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取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摩托车的诞生,让中国大部分人实现了脱贫,迈向了小康。
历史在不断翻页。街上偶尔会看到三三两两外地牌照的小轿车,而且这一少见的现象日益呈现出常态。原来这些车,是在外务工的人或者是在外创业的人开回来的。
终于明白邓爷爷当初为什么要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原来和我们家乡也有直接的关系。
私家车越来越多了,跑运输的货车,带着斗的皮卡,两头扁的轿车……
县城的路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先只有一个十字路口,把县城切成四大块,不管是自行车、摩托车、货车、小轿车,甚至是拖拉机,都可以穿街而过。后来有了第二个十字路口,第三个十字路口、第四……第十个十字路口,再后来有了环城路,拖拉机和货车不允许穿街而过。
即使这样,仍然车如水来马如龙,比只有一条十字路口的县城,还要拥挤。车辆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道路扩建的速度,车位更是一票难求。
图片来自网络后来朋友圈有人晒照片,论减肥的重要性。做对比的是三菱和奔驰的车标。同样是一个三角形形状,三菱是一个胖子,而奔驰俊俏可爱。
但人们未必就去瘦身了,却在汽车的品牌上下起了功夫。结果大街上爬行着的不再是吉利、比亚迪和奇瑞,而是宝马、奥迪和奔驰。
今天,简书首页就你一篇文|骑着自行车,“奔驰”在路上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来。
但驶向哪里令人蹊跷。
街道上、村野间、318国道旁,自行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又多了起来,和日益增长的轿车相互竞赛着。只是没有了后座,骑行的人背着一个包,里面有帐篷、地图、矿泉水、创可贴,还有红景天胶囊。戴着头盔儿,迎着骄阳,追赶着同向疾驰的奔驰。
他们到底是要驶向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