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之五,言论差异掩盖不了万物齐一!
【读经典】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简单翻译下:如果随着自己心境就能当作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随没有的标准呢?何必是懂得事物变化之理的人才有呢?愚蠢的人也是有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就有了判断的能力,就像今天才到越国,而实际上越国早就在那个地方了。
这是把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认为不存在。把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认为不存在,就是神通广大的大禹也不能理解,我又能怎么样呢?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简单翻译下:说话辩论不是吹风奏乐。言论要有它的内容,虽然独特但能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为了表述事物果真需要言辞吗?还是不用说就能交流呢?有人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小鸟的叫声不同。到底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简单翻译下:未被真正地认识的道是因为被遮掩才有真伪么?还是言论被掩盖而有了是非呢?道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呢?言论怎样存在才不会有是非呢?大道被小见解所遮掩,言论被夸夸其谈所掩盖。
所以才产生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双方都是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去评判对方的不正确,用自己认定对手的不正确来宣扬自己的正确,倒不如互相认可对方,静心修身达到内明为好。
【谈心得】
庄子指出都随着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认识判断最为事物的标准,那每个人都是老师了,自己看不到的,就认为不存在,着自己为是的表现没有人可以理解。
事物的本质不需要言论的辩解就客观存在,大道是不会被掩盖的,夸夸其谈的言论才是是非的起因,大道往往被不全面、不深刻的个人成见所遮掩。
庄子在这里专门提到,社会上两大显学“儒家和墨家”的辩论,就是浮于事物的表面,没有去探究事物的本源,彼此都用自己认定正确的去否定对方的不正确,倒不如回到讨论事物本源上去,则双方就知道各自的局限了。
这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下,具体来看下,儒、墨两关于丧葬问题的争辩针锋相对,儒家主张以孝为大,强调丧葬要严格礼仪,难免会有铺张浪费;墨家则认为铺张浪费极不可取的,主张节约葬礼。
表面上看,两家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厚葬的目的是弘扬孝的文化本性;而墨家节葬的目的是强调不要浪费导致后世子女变穷,而对先人心生怨言,本质上也是弘扬孝的文化本性。
所以两者的根源上是一样的,单双方就是拿着自己认定正确的去否定对方的不正确,争来争去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两家非得要说服对方,非得让所有人都一样,明显都显得迂腐了。
这都是因为他们从各自的学说出发,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发出不一样的言论而已,无视事物根源,都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本质上是“齐论”的。
庄子明确告诉我们,每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万物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与万事万物没有什么不同,要学会从自我主宰中跳出来,不要陷入自我成见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