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他人戳中痛点时,可以为自己做些啥?
相信每个会点进这标题的人,都有被戳中的时刻。
或是被人直击软肋:对方指出了你自己已认识到、却无力改变的短板。或是被人点到死穴:被人一巴掌抽碎了你虚假良好的自我优越感。最要命的是,这一戳常常还伴随着窝囊和憋屈的感受:即,无论对方话糙不糙,理对不对,你都有种难以反抗的无力感。
被戳中时如同儿时打青霉素一般酸爽,且保证你爽完这次绝对不想爽第二次了。可惜它绝不会限量发行,更多的时候,这酸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甚至一生之内反复出现。后来某些痛点,就成了你身上甩也甩不掉的“情绪开关”。
情绪开关 沉积在时间中的疼
L绝对是被这酸爽的风情困扰许久的人。一次学校篮球赛,L抬计分板时慢了点儿,篮球队长半开玩笑半催促的说:“快点儿别扯后腿啊!”
L刷的火了,放下(更确切的是砸)计分板:“谁扯后腿了?”那卷起袖子就要冲上来的气势,让队长都愣了,在我们的印象里,L是个做事很谨慎不爱说话的内向男孩儿。队长道歉缓和了气氛,继续干活。然而从那时候起,我便知道L的情绪开关是“扯后腿”。后来跟他熟了,L还直言了他的另一个开关:“累赘”。
L出生在双职工家庭,这意味他从小跟自己玩儿的时间远远多于有人陪伴。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像是个陌生人,很少陪他玩耍。妈妈的亲切度稍微高些,也只是关注他是否吃饱穿暖。童年最常见的记忆是大门“哐”的关上,将他和外面的世界分成两半。
大概是五年级的某天,L从学校里回来。看到妈妈坐在床上哭,她很少这么早回家。L走轻轻走到妈身边问她为何而哭。妈妈抬起头愤怒而委屈的说:“我下岗了,你爸说咱俩是累赘!”
“累赘”两个字在L的耳边轰然炸响。那天爸爸回家很晚,一身酒气。L揣着已憋了一晚的心酸。跑到爸爸那儿问:“爸爸,你真的觉得我和妈妈是累赘吗?”
爸爸阴阳怪气的笑了,说:“难道不是吗?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还给我添麻烦扯后腿。”接着重重一摔钥匙,冲到屋里甩上门,父母的争吵声越来越大,L闭上双眼欲哭无泪,如鲠在喉。
L后来说,自此他开始时刻在意别人的脸色,生怕做事的时候给谁添了麻烦。性格也愈发内向。
我是个学心理的,但那次我破天荒没有扯什么:父母给你造成了心理阴影之类的屁话。我跟L说他很幸运,至少他清楚自己的开关在哪儿,没错,有些人直到步入社会,反复出现一些发火的场景。才慢慢摸清楚自己的开关。而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说你是累赘,你就真的觉得自己是累赘吗?”
L回答:“我也不愿意觉得自己是累赘,可那是爸爸呀。”
或许,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有人对你的评价很负面,你就真觉得自己像他所评价的那样差吗?
我不想因为他人的负面评价贬低自我价值感,可那个人对我很重要呀!
这两句话可以全面的解释为何大街上的陌生人说你是:神经病。你不会动火。而你的家人、朋友、合作伙伴、爱人的嘴里如果冒出这三个字,你会大为光火。如果是陌生人戳中了你的痛点,按动了你的开关。你或许还能酣畅淋漓的当个泼妇骂下大街,但若这个痛点是家人、朋友、合作伙伴、爱人……来戳,你恐怕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你知道痛点之中必有自身短板,且,你是如此恐惧自身的短板会成为关系解离的理由。
就像少年时的L,如果直接对爸爸发火,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爸爸抛弃(累赘=会被扔掉),他还要担心是不是因自己多话又造成了父母之间的又一次争吵(拖后腿),而他的询问本身,更像是处于担心的求证:爸爸我和妈妈真的是累赘吗?= 爸爸,你还爱我和妈妈吗?我们的关系还安全吗?
直面痛点 自我觉察逻辑链
时间不能倒流,原生家庭的问题不能永远归罪于父母。或者,在被戳中的时候,积极的思考,反而能帮助自己醒悟到内心更多的层面。因此,当你感觉自己被戳中的时候,可以试试下面这条逻辑链:
戳中你的人对你是否重要?重要在何处?对方在戳你的时候,是否有期待?你想要满足他的期待吗?
相信很多从小时候就被父母反复戳某些点的孩纸,看到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时候。会心有触动。也有不少的孩子满足过父母的部分期望的,比如我曾经的灵性老师神水就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妈妈总念叨我考试考的不够好,我努力加油,期中考试得了第二名。我兴奋的跑到妈妈那里报喜,妈妈冷着脸说:才考了个第二名,有什么了不起?
想想也知道神水当年心理什么滋味!不过这其中反映出了一个事实:人在少年时,很难将他人的评价和自我价值分开(对的,他人的评价和自我价值不是一码事)。因此,人的关系互动模式的基层似乎可以这样总结:“我满足你一个期待,也希望你这样满足我”。
若是这样,我们可以接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2.假设你满足了对方的期待,你希望对方如何回应你?
通常情况下,人在孩童时期总是期望从父母的回应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认可。人性本身期望得到认可。以确认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和父母的关系常常不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如果父母自己不曾得到这一切,认可孩子也是很费劲的事情。
由此,很多人在童年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配得到认可”这句话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讲:1我没能耐得到别人的认可。2我对认可本身失望了。3我对于关系失望了。你有类似的情绪吗?会将这种失望带到所有的关系里了吗?如果是这样,接下来你可以扪心自问。
3.你的期待中,有多少是指向事件的?有多少是指向他人的?
他人的评价和自我价值不是一码事。换个方法说,他人对你的评价绝不是你自己的结果。而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你看刚生下来蹒跚学步的婴儿,有几个会因摔倒了继续责备自己的呢?孩子对于学会走路的热情,以及发现自己越练越顺的快乐,是第一驱策力,父母对于孩子的鼓励是附加驱策力。
因而你需要考虑,你的期待中。有多少是指向事件的(走路)。有多少是指向他人的(赞美)。对于他人赞美的期待如果超过对于事件本身的期待,做事的动力一定会打折且难以持久。
换言之,自我认可,才是很多事很多关系的真正开端。而如果一件事无法让你获得自我认可,无论它有怎样的经济回报和关系上的赞美,放弃反而是个好选择。
4.将期望的动力聚焦在事件上,建立良性循环。
这一步被很多心理学、成功学、鸡汤啊干货啊描述过。从在工作的细节中寻找到乐趣,到游戏化工作建立有趣的正反馈。但最切中“痛点”的是这个循环路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提出预期目标—评估方案—执行—发现问题……
很多人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停滞。“痛点”或者说问题中,包含着很多层次,前三个问题就是在试图做一件事情——直面痛点!
最终我们都得承认,那些被戳中的痛点中。其实有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部分。打破这个僵局要挑战的不仅仅是心智,同样也是做事。尝试,始终是艰难的第一步。我并不是说接下来的路不艰难……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以下的观点:将他人的赞美和自我价值感分开看待,是个体独立的标志。正视自己的期待在关系中的投射,是成熟处理关系的标志。然而谁的心境能在事件起伏和滚滚红尘中时刻处于平稳?这也格外彰显了尝试的意义,以及,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P.S.或许有些看惯了灵性文章的朋友,会不太习惯我提这么多次:期望。因再很多灵性书籍里面将期望看做是痛苦的源头。对此我只想说:无为无不为。人总要打通一条和世间的通路。从正视期望到创造自我,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文章来自:翘楚
转载请注明作者,公众号: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