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 ‖ 《学会高效记忆:世界记忆冠军的刻意练习法》这样来背书,
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对这一点我深表认同。
首先,其他科目知识的理解依赖于语文功底,语文不好的孩子可能连数学题目都读不懂。随着课改推进,中高考在逐步加大语文的权重比例。奥数和英语竞赛已被禁止,科技竞赛、特长生等加分项取消,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分数的重要性。
语文分数重要,语文能力更重要。最重要的职场能力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工作报告撰写、汇报演讲、人际沟通,这些任务的完成无不需要语言文字功底。
语文素养的积累在为人一生打底子。
很多家长也认识到这一点,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樊登小读者等少儿阅读产品的热销就是极好的证明。
但,读书多了语文成绩就会好了?读书多了就会表达了?
NO!
真相是这样的:不仅要读得多,更要理解;不仅要理解,还要记得住;不仅要记得住,还要会应用。
知道真相的我,感到更焦虑了。家有小学生一枚,自己也不是文科生,辅导孩子也不知该如何下手啊。丢给培优班,加重孩子负担不说,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的现实也让我无法放心。
焦虑病发作的我,在微信上远程求助朋友。身为多年小学语文老师,她以亲身经历提醒我:小学语文更强调知识的积累,注重字、词、句的掌握,背诵和理解课文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大量阅读,逐步提高孩子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辅导语文学习,不需要家长是专业语文老师,只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培养好孩子的学习能力,跟上老师的步伐,不会差到哪里去。
划下重点:背诵和理解课文是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重点。
谈到背诵课文,大多人以为就是死记硬背,更谈不上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对背诵课文也有畏难情绪。
有没有什么即帮助孩子高效记忆,又提高理解能力的学习方法呢?
《学会高效记忆:世界记忆冠军的刻意练习法》作者:【英】乔纳森·汉考克世界记忆冠军乔纳森·汉考克有秘诀。他不仅掌握了大量高效的记忆技巧,而且深谙大脑记忆背后的科学原理。
他在新书《学会高效记忆》中,带领我们深入挖掘大脑记忆原理,倾囊传授自己的记忆技能。这些重要的记忆技能和巧妙的记忆策略,不仅能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高效、更有趣,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诸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记忆系统,乔纳森提到:
你所获取的感官信息能够成为短暂的工作记忆,并有可能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事实上,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同的记忆过程都有可能将获取的感官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这是大脑记忆的一个关键阶段,对学习至关重要。如果有价值的信息在此阶段没能被深入存储,再想恢复就难上加难了。
人的感官系统是获取记忆信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只有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甚至用想象力和可视化手段,让信息在记忆中呈现出鲜活的画面感,信息才更容易被记住并被深入存储。
回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静态地看书,我们更容易记住动态的电视剧情节,而相较于电视情节,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更容易被永久记忆,就是这个道理。
利用可视化记忆是大脑的天性,此项能力主要有右脑主导。如果能调动左脑的思维方式——组织序列,记忆工作将更轻松,将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有序的大脑
你目前的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有条不紊?条理的方法对充分发挥记忆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帮助你改变创建工作空间的方式,处理你的全部信息。同时,它将也彻底改变大脑收集归档和检索信息方式。
当我们获取大量零散的信息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集中精力对信息进行排列组合,或分门别类,这个思考过程和最后有序的信息结果,都将帮助加深记忆。如记忆手机号码,一般人做法都是按照3-4个数字一组来记忆,这就是最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依据乔纳森关于大脑记忆科学原理的介绍,我制定出了一套帮助孩子在家练习语文的方法,简单可行,效果可见。
1.先了解:大声朗读、听
如果是新课文预习,先把要背的内容快速地读一遍,知道内容是什么。
再用较慢的节奏大声朗读,制造语音环路,加深听觉记忆。
再由家长朗读给孩子听,边听边细细感受文章的内容。
2.再理解:梳理文章结构、提炼要点
背诵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最终目的是教会孩子理解和应用。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基础上,记忆才更深刻,背诵才更轻松,也才更有意义,不然就成了死记硬背。
家长可以提问:分段分层的要点是什么?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文中有关系词吗?
例如:《荷花》一课,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叙述的顺序是,闻到的(一阵清香)——看到的(荷叶、荷花)——想到的(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
对一些较难的词句,可以引导孩子查阅资料,做出口头解释。因为都是用口头练习,所以花费时间也不会太长。
父母在这一步,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引导提问变成了拷问,不然让孩子把背诵和理解课文变成了一件负担,反而会适得其反。
3.再创造:调动感官、创设图形
有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再现的方法,要求孩子按照课文叙述的过程,用图像化的方式来强化印象。
思维导图是连接知识点非常好用的工具,其放射状的表现形式不仅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运用线条、颜色、图标,甚至想象力,调动左脑的记忆功能,让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且相互联系。
如果有必要,对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可以让孩子搜索一些图片,再现文中情境,加强记忆。
4.再演绎:情境设置、体会情感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有些课文,如:《夜宿山寺》、《秋浦歌》等唐诗,前者的诗眼是“楼高”,后者的诗眼是“愁”。如果配上应景的音乐和图片,在音乐中,边诵读边感受,人、景、情合一,想不记住都难了吧!
对于记叙文,甚至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还原文中人物对话,一方面帮助记忆,另一方面可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5.后巩固:抄写和默写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会时不时引导孩子“喜新不厌旧”,比如睡前来一段回想,出行坐公交时来一段,隔一段时间看一看、读一读,做到经常读,这样,已经能够背诵的课文就不会忘记了。
其实,这些方法并不新鲜,关键在于你用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