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君老师说:备课的过程就是“扔”的过程,就是下定决心不讲的过程,三五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好课,应该像这样,似乎无心点染,举重若轻。
在执教《一面》时,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整堂课大的环节只有两个部分:初识“我”和鲁迅;感受动人的“一面"。作为主题型文本的处理,老师更强调的是学生从读中去悟到更多的东西,从读中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感情。
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内心,抓住阿累“当卖票的”而不能改为“当售票员",显示出了阿累的卑微,还有把“帆布袋、夹板、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都表现出“阿累"当时的处境很卑微,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通过细节感受到了阿累卑微穷困的处境,都又热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生活状况,想买书却因为没钱而踌躇的窘态。让学生反复读这样一句话: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一本。在这里老师浓墨重彩,让许多位学生起来读,个人读,集体读,老师不断从停顿重音上帮助辅导,引导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深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阿累的心中,鲁迅是位地位崇高的革命导师,像一只火把,点亮了许许多多青年人进步的方向!然后老师顺势引导:卑微到了尘土里的阿累,遇到了像高山一样的巨人鲁迅先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为进一步的感受“动人的一面”做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一面的动人”,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鲁迅先生在严肃之中的“慈爱”之情,尤其鲁迅先生从书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的“扳",并亲自递书给阿累,受到了先生的尊重和关爱。不仅如此先生还给他推荐更好的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先生的谦逊、真诚、热情、诚恳的建议,而且真心希望阿累读到更好的书,反复读对话,带着表情读,读出慈爱来,读出笑容来,读出先生对这位青年的殷切期望来。然后让学生感受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卑微青年和如泰山般高大的鲁迅先生的“一面”,这一面只有三五分钟,只说了三五句话,但是因其理解,因其尊重,因其体贴而深深地激励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于是一面就成为了永远的纪念!
这节课上老师舍弃了很多的东西,富有特色的写作手法,浓墨重彩的外貌描写,老师从文本中探骊取珠,从那些人们常常不注意的词语中,反复琢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卑微的青年和泰山般高大的革命导师,让他们的“一面”激荡起人内心澎湃的感情!
“不讲”就是讲,“舍”就是得!王君老师的课,不管自己如何剪裁,浓妆淡抹总相宜,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