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带给我的思考
2020-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雨中小路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译文1:
蝉所饮的是甘冽的清露,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林传向远方。声音远播是由于蝉站在高处,而不是因为有秋风相助。
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
译文2:诗人借蝉鸣来表达情感,构思精巧。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此句明为写蝉,暗用比喻。进而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匠心独具。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远播。高大的梧桐树,用“疏”更衬托出其伟岸挺拔,且与尾句“秋风”相呼应。蝉声以“流响”形容,其远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译文3:这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只是因为“居高”,而并不是借助秋风,揭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人若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名扬天下。
初读此诗时,很惊讶,现今的我们,每当听到蝉声,就会产生烦躁的心情,难以把它同美妙联系在一起,而见到此诗时,却很惊讶,诗人居然把蝉鸣写得如此美妙。而后在查阅资料之后,居然发现古时候人们居然把它比作高尚品质的象征,有很多诗作来赞赏它。
诗人运用蝉鸣,梧桐,秋风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让我有一种想去了解诗人的迫切愿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是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诗人。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师从顾野王,勤学十年,辅佐隋炀帝。初唐时入弘文馆,后任秘书监。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兴县子,死后赠礼部尚书,于凌烟阁绘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从他的简历可以看出,他确实和诗中所说的一样,以自身勤学,辅助君主,得到君主赏识,并还于死后得到封赏,这足以告诉我们诗人自身高尚的人品。
现实中我们能否如他一样,在外界各种诱惑不断,却仍然能坚持原来的那个自己,保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