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嘚吧嘚第12期 病机
病机,可以理解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
中医认为体内存在的气有正邪之分。
正气可以维护健康,邪气可以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邪气盛,病的属性可以归结为实。正气不足,病的属性归结为虚。
而在实际的临床过程中,正邪在体内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消亡和损耗。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在正邪不断的斗争中会有不同的结果。
中医将其概括为: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正胜邪退,是说正气强大,邪气较弱。这种情况下,人的疾病会痊愈。
邪去正虚,是说邪气退出后,对身体的损害消失了,但正气被消耗的情况有待恢复。多见于大病初愈的时候。
邪正相持,是说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双方在同一水平上,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情难以痊愈,转化为慢性疾病。
正虚邪恋,是说体内正气已虚,(体内可以抵抗邪气的正气没有了)余邪未尽。(没有被驱散的邪气在体内)这种情况下,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邪胜正衰,是说邪气特别强大,正气已经耗尽,无力抵抗邪气的侵袭,病情恶化、加重。患者极易出现死亡的情况。
阴阳失调、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疾病传变
阴阳失调分为4类,即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格拒、阴阳互损、阴阳亡失。
其中阴阳偏盛是实变,阴或阳超出正常界限;阴阳偏衰是虚变,阴或阳少于正常界限。
阴阳格拒又分为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种情况。
具体来说,阴盛格阳是说阴邪(寒湿一类的邪气)存于体内,逼迫阳气在外。使阴阳不能相互关联,患者表现出热的症状(面红,烦躁,口干),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做假热。
所以,阴盛格阳在中医中也被叫做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恰恰相反。是指阳邪(热、暑、燥这样的邪气)存在于体内,把阴格拒在体外。患者表现出四肢冰冷,脉搏缓慢的表现。
所以,阳盛格阴在中医也被叫做真热假寒证。
阴阳互损,是说:阴或阳中的一方虚损到相当的程度,影响到了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状况。
这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阴虚带来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同样,阳虚也能转变成为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阳亡失,分为亡阴和亡阳,是生命活动终止的前兆。
亡阴,是由于热邪炽盛,损耗阴液。
体内的阴液大量消耗或者脱失(类似于西医里讲的脱水),此时,患者多出现喘渴烦躁,手足多汗的症状。
亡阳,是由于邪盛(也就是致病因素很强大,身体内的正气无法进行抵抗。)体内阳气突然脱失,患者出现手足阙冷,脉搏细微的情况。
亡阴或者亡阳,最终会有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阴阳相互离绝,患者死亡。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排泄失常。
精虚,是说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不足或者功能低下的表现。
正如往期文章所描述的,先天之精是肾精,后天之精是水谷精微。
肾精虚,多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
水谷精微虚,多表现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头昏目眩,疲倦乏力。
气的失常,包括了气虚和气机失调。
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是说气的运动出现了障碍。如之前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
所以,最常见的气机失调有:气陷、气闭、气滞、气逆、气脱。
气陷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气陷会引起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
气滞是说气在体内运行不畅。
气滞的原因可能是情志内郁(心情不好);或者是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阻塞了气的通路。
气滞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痛,甚至产生痰饮、瘀血这样的病理产物。
气滞的时候,就要用到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通过汤药、针灸的刺激,让气运行很通畅,疼痛自然就解除了。
气闭,是比气滞更严重的,气的外出受阻的情况。
气逆,是说气在运行时候,不按照预定路线行走。开始反向逆行。
气逆最常见的是肺胃和肝等脏腑。
气脱,是说气不能内守而外脱。多是由于体内正气持续虚弱,或大量出血、出汗导致虚脱。
总之,气脱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病机。
血失常包括了血虚和血运行失常。
血虚,是指血不足,血的营养滋润功能减退。类似于西医的贫血。
血淤,是说血液运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通常在血淤的地方会有刺痛,肿块。
精气血三者之间,生理相互关联,病理有联系。
中医保健类产品广告上经常都在说的,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血两虚,气随血脱。
精气两虚,多半是与肾有关。因为肾有藏精化元气的作用。肾上有了问题,精和气的存量,产量都会受到影响。产生精气两虚的情况。
精血两虚,多半与肝和肾有关。因为肾藏精,肝藏血。所以病因祸及肝肾,就会有精血两虚的情况。
气血两虚,是说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情况。多是由于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的情况。
气随血脱,是指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病理状态。
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津液不足,是指机体由于呕吐,腹泻等原因大量丢失,导致津液不足。说白了,就是脱水。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是说津液转化为尿和汗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出溜在体内。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以下情况。
水停气阻,是说水湿痰饮(简称水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水饮在心,会有心悸、心痛;水饮在肺,会有咳嗽、哮喘的情况;水饮在中焦,会有腹胀、厌食的情况;水饮在四肢,会有肢体沉重胀痛。
气水液脱,是说津液丢失太多,(呕吐,腹泻的原因)气失去了依附而随津液外泄的病理状态。
津枯血燥是说因为津液枯竭产生了,血燥虚热内生或者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可表现出心烦,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瘙痒津液不足的表现。
津亏血淤,是说津液大量丢失,血液粘稠,运行不畅,停滞在了某一地方。
内生五邪,是指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异常,产生了类似于风寒暑湿燥热这样六淫的致病因子产生的效果。
由于这样的效果原因起于内,所以又称为:内风、内寒、内暑、内湿、内燥。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而是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异常引起的综合性变化。
内风,全称叫做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病理状态。
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
寒从中生,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导致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况。
内寒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
此时患者会有四肢末端不温,畏寒喜热的情况。
湿浊内生,是由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痰饮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的出现与脾虚有关。
内湿存在体内多半是阻滞气机,也就是影响气的运动。
湿在经脉,也头闷、四肢活动受限;在上焦,会有咳嗽、胸闷;在中焦,会有腹胀、厌食;在下焦,会有尿频,腹泻。
内燥,也叫津伤化燥。是说人体津液不足,各孔窍器官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以肺、胃及大肠多见。患者多出现皮肤干燥,便秘的情况。
火热内生,又叫内火、内热。
疾病传变,是说疾病的传播变化规律。
就形式而言,包括了病位传变,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病位传变是说,疾病表里之间运动变化的意思。包括表邪入里(外邪由外侵入机体,病情逐步加重)和里邪出表(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由于体内正气的驱逐,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
外感病传变,包括了六经传变和三焦传变。
六经传变,即是疾病在六经之间由表及里,由外传内。传变的基本形式是由阳转阴(疾病发展由轻到重的过程)。
如果正气不足,邪气强大,疾病可以不经阳经,直接命中阴经。中医把这叫做:直中三阴。
外感病循上、中、下三焦发生转移,叫做三焦传变。如果疾病由浅入深,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顺传。
如果疾病直接从肺卫到了心包,病情迅速恶化,中医把这叫做逆传。
在温热引起的疾病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传移变幻。
卫和气是疾病的早中期,营和血指的是疾病的晚期。
疾病按照卫气营血的位置传导,中医称为顺传。如果不经过卫气直入营血,中医称其为逆传。
就病性转化而言,包括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
由虚入实是说疾病从正气不足的主要矛盾转变成了邪气盛的主要矛盾。
由实入虚是说疾病从邪气盛转变为了正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