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做的既是你的软肋,也是你的盔甲

2020-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Zellwing
孩子心中的自我实现

先说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盘”,也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武志红老师说过的:

一切都是“关系”的结果。自体永远在寻找客体。所以,我永远在寻找你。

细细了解,罪犯犯罪的理由五花八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被”看到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方式被社会“共识”谴责,更是需要付出时间及心灵的洗礼。

又,展现攻击性也是“我在寻找你”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充满着活力。温尼科特说,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它也是每个人儿时伸展自己时一种非常天然的东西。

令人神奇的是,:

我找到并学会了攻击性。

内行人都知道,那是情绪发出的信号。主动做事留下的边界。

其实你,我都懂。

未曾思考过的我会认为它是这个特殊环境下相互“进化”出的简单粗暴有效的处事方法。

只是,情感稳定的人,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内在的一个爱的客体,只有它住进来以后,才有了真正承受孤独,承受攻击带来的活力。

而我的工作就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这群人的单位时间和空间里的稳定。

攻击性从此“进化”而来。

“维持”稳定和“保持”平衡需要“成本”。

而时间……

我和他们是被“折叠”的。

我们在这个另类的“场合”中,绝大多数罪犯其实:

不曾被“正面”看到过。

我想,他们的家庭,学历,经历,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这群人最终的宿命跟我们普通人一样:阶层固化。

而,逃离阶层跨越阶层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目标。

唯有“被看到”显得格外珍贵。

那是“人”点亮“人”的旅行。

秩序和心灵的触碰

这一年中,大到处理棘手问题规避风险的技巧,小到队前讲话时衣着的整洁对话语可信度的衡量:

无数的大牛“点亮”到了我。

其实,我们所面对的更像一个流动的学校。制度是彼此相通的钥匙。拿住他,信任才可开启。

历史和周围的前辈告诉我们:

其实真正走不出监狱的人,其实是我们。犯人们其实是可以来去的。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要在这,如果你们感觉不到自己能用某种方式真的改变人、提升人,那这一生其实活的没有意义感

对啊!所以我们是一帮什么人?

就是觉得能通过当下努力,为未来兑换一个让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创造的故事对我们的意义。

在深牢大狱里,点亮到人,同时让他们相信自己。

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被看见”。

我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