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第17篇_太阳伤寒兼水气病
【伤寒日记】第16篇_太阳伤寒兼水气病
中医二羊原创
伤寒论学习(2016-3-16)
基本算是很基础的学习了,傻傻的看原文,读原文,抠字眼。挖症状挖脉症。
决定走在这条路上就没打算停下脚步,至少不至于太迷茫。现实尽管太多的无奈,算坚持下去,完成这一个十年,加积累摸索。希望加起来。
能用二十年的时间看书实践,能有所成吧。如果人生是一场投资,我这个打算肯定是超长期投资,短期波动看不到明显成效。那这么一场赌注下去,只有坚持的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低。成本低,收效丰厚。这个是期望。
如那一天临床能更得心应手,飞叶成剑。黄元御花了十年苦读伤寒论,十年结束他还感叹这本书怎么就这么难啊!!!
他老人家是对自己要求有多高啊,凭他的努力程度,估计sci论文。诺贝尔都能拿下来了。但是他要求高啊。不仅仅是通。而且是把所有的东西融化贯通完全变自己的东西。
他后期看病多牛B哄哄的啊,把太医都搞不定的病轻松搞定了,乾隆帝请他去做太医都不愿意啊。做医生就要这么屌啊!有技术有人品、有态度!偶像有木有,继续加油吧。先贤的背影就在眼前~
今日学习原文:
第37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第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第39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0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二羊笔记:
关于大青龙汤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此处的太阳中风,我估计只是类似太阳中风,并非真正的太阳中风。因为根据前面条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这个是太阳伤寒症。表准的麻黄汤证适应症。
只是多出烦躁一症。所以用法里面加了石膏。
2、即便没有那么严重的症状,只是类似太阳中风证,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身体困重脉浮缓,又排除了少阴证。那病还在表在阳。这个时候用大青龙汤发汗就可以了,虽然不是十分对症,但是可以用这条方来发汗。
关于小青龙汤
3、伤寒表证没有解除,又变生其他病症,出现心下有水气的症状: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心下是胃脘部,也就是心窝处。
4、单独出现心下有水气的病症,没有口渴。也是小青龙汤的适应症。如果出现口渴又得小青龙汤加石膏了。
小结:
【伤寒论笔记】第17篇_太阳伤寒兼水气病------------------------------------------
二羊伤寒论笔记,每日一篇。
学习原文、归纳原文,不强求解释,不猜测为什么?我只试图提取原文意思和要点,看看伤寒论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二羊我将每天学习伤寒论原文条文,以诵读背诵条文、记录学习笔记为每天的功课。如果你也在学习伤寒论欢迎跟我交流, 也欢迎您加入到学习伤寒论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