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历史有意思

耶路撒冷以外的事实和真相———另一只眼看《耶路撒冷史》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69人  小美Prisca

伊斯兰恐怖组织——巴勒斯坦哈马斯、基地组织本·拉登、基地组织支部ISIS、与之纠缠不清的东伊运(即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伊朗真主党、尼日尼亚博科圣地、菲律宾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阿布沙耶夫组织、阿富汗塔利班、巴基斯坦塔利班、北非卡伊达及其分支伊斯兰法虔信者、突尼斯伊斯兰法虔信者、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印度尼西亚神权游击队、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伊斯兰祈祷团……

911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家庭式恐怖袭击、伏击、绑架、目标暗杀、枪杀、轰炸、人肉炸弹、砍头、割喉、用石头砸死等各类恐怖手段,颠覆世俗政权以达到成立宗教政治一体化的伊斯兰国……

谁曾记起八百七十三年前的争端和杀戮,与今天提及的极端恐怖组织息息相关,愈演愈烈,延伸到今天,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恨,誓死消灭异教徒,成为必须的手段。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是“今天暴恐问题难道不是源于当年十字军对宽容又高雅的穆斯林世界的野蛮袭击吗?”“这不是当年十字军东征干下的坏事,当受的报应和惩罚吗?不是十字军的坏,哪有今天伊斯兰教的反击?”

这个始于一千年前的硝烟,在21世纪的今天,战争依然拉锯,依然持续,没有一点缓和的迹象。

本·拉登就是这么认为的,在他各种视频亮相中,本·拉登反复强调美国的反恐战争是针对伊斯兰的一个“新十字军讨伐”。

《耶路撒冷史》似乎有着这样一个定调;这个定调也是我们所熟知的:

“在他持续不断的训诫及号召下,主教、修道院院长、教士、修士,最显贵的俗人、各个王国的王公,全体平民大众、跟虔诚人一样多的罪人:杀人犯、盗贼、伪誓者、强盗,也就是说,各种信仰基督的人,还有女性,受悔悟的引导,成群结队,喜悦地涌向这次的旅程……前往耶路撒冷。”(pg:1)

人们对十字军的误解十分常见。通常,十字军东征被刻画成由嗜权如命的教皇发起,是由宗教暴徒冲锋陷阵的一系列“圣战”(一些现有的书里就是这样的内容)。十字军东征被视为替天行道和最不宽容的“范本”,是天主教历史乃至西方文明的污点,被认为是后世西方强权侵略本性的先兆。

《耶路撒冷史》即第一次十字军战争理所当然被视为中世纪记载最丰富、史料最为充分的历史事件之一。

译者说: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无疑是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近现代西方学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直至当代十字军研究仍能不断探索前进的基石。西方学界尤其重视原始文献,仅2000年以后就重新整理、校勘、翻译了一批的十字军文献,新校勘翻译亦不断出版,且日趋系统。相比而言,国内学界在译著相关文献方面的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资料的储备抑或成果的传化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pg:364)

译者说明了三个事实:

第一:《耶路撒冷史》非唯一文献;十字军文献不断整理及出版。

第二:国内译著严重欠缺,译著相关文献工作,只属起步阶段。

第三:资料不足,无从研究,更枉论进深。

关键问题来了:《耶路撒冷史》作为孤证,全面了解十字军东进显然是瞎子摸象;因此,研究十字军应考虑方方面面,把视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向度与维度,一个现场经历者,并非能概括历史的全貌,他个人的历史也许是事实的一部分而已。

译者指出:

“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纷繁复杂,与地中海剧变有着直接关系。11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的大塞尔柱帝国入主近东,主宰耶路撒冷,连败拜占庭和法蒂玛,如入无人之境。”

(pg:363)

是的,这和地中海剧变有关。恰恰这一种骤变和巨变带来的危机和威胁,很多人视若无睹。我们不禁要问:十字军东进到底是为了什么?11世纪的基督徒难道有迫害妄想症,非得把伊斯兰教徒赶尽杀绝?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伊斯兰的战士们就摧枯拉朽般对基督徒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成功的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埃及等——这些曾经是世界上基督徒比例最多的地区,一一攻下,乃至沦陷,胁迫利诱,强制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基督徒所做的,仅仅只是保卫和防御,十字军东进是对伊斯兰世界暴力扩张做出的回应和反击。

《耶路撒冷史》可以轻描谈写的说,安条克城被出卖到基督徒手中,被占领,突厥人被摧毁,被赶走;他不知道,曾经的安条克不叫安条克,而是安提阿,是罗马世代,基督徒保罗历经千辛万苦去传道的地方。(pg:115)

到了8世纪的时候,穆斯林军队已经占领了所有北非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地区。7、8世纪,在伊斯兰教的星月旗下,统一了从比利牛斯山脉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亚的所有地区。

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伊斯兰教)占领了基督教的区域--小亚细亚。

小小的拜占庭帝国情急之下,君士坦丁的皇帝派人向欧洲的基督徒求救,请求他们援助东方的弟兄姊妹。因此,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和文化,她必须捍卫自己,否则就会被伊斯兰彻底吞噬掉,十字军的组建就承载着捍卫自己的信仰与文化的使命。因此,重新占领耶路撒冷并不是殖民行为,而是恢复的行为。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变为清真寺是怎么样的一种巨变?对基督徒而言,是怎么样的一种切肤之痛。

《耶路撒冷史》作者势必也不能推诿:他们离开家乡、亲人、妻子、儿女、城堡、城市、土地、王国和世上所有的甜蜜,抛弃安逸去追求动荡无常,奉耶稣之名去寻求放逐:他们已大能的手、强大的军队,向着耶路撒冷挺近……他们是带着使命前行,去往耶路撒冷圣墓的路上行使正义。

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挺进耶路撒冷,效忠于一个共同的事业。他们中有许多人丧命了,不是死于战斗,就是死于疾病或饥饿。

“一些突厥人……杀死了极多不小心、行动迟缓的基督徒平民大众,有男有女……他们的力量和军队数量庞大,越来越强……用剑杀死被驱散、四处乱跑的突厥人……许多基督徒——高卢人及希腊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亦被杀死,其尸体混在了其中。这并不奇怪,当光线很弱,黑暗依旧笼罩这大地,他们难以辨识,完全不知道该宽恕谁,或该杀谁……被杀之人的尸体遍布住宅和街道。”(pg:114)

译者说,2000年以后就重新整理、校勘、翻译了一批的十字军文献。为什么?自美国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十字军东征历史再一次被忆起和提及,《耶路撒冷史》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梗。谁该原谅谁?谁又伤害了谁?

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复杂,战争也比我们想象中更残酷;正像作者所言,什么宝剑都没有长期的饥饿时那般锋利。处在太平盛世,我们很难想象什么是饥饿。

还原历史真面目几乎很难,而假设却很容易:

没有十字军东征的话,基督教很可能早已步祆教,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域等地佛教的后尘,被伊斯兰彻底摧毁或统治。笔者无意冒犯,古老的基督信仰,不但得以幸存,且兴盛于后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宗教,十字军东征虽最终惨败但却是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事件。

中文书名:耶路撒冷史

德文书名:Historia Ierosolimitana

作    者:(德)阿尔伯特

译    者:王向鹏

出 版 社:大象

页    数:370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第一版

注:图片是上班途中车内拍摄的和乘坐渡轮时拍摄的天空,变幻莫测的天空如同难以捉摸的历史事实,光最终会透过厚云,凡被掩盖的,最终都会被光显出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