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社发言(164)
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历史映射——《乱世佳人》读后
《乱世佳人》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是美国人最喜爱的文学读物。1936年,小说出版的第一年就卖了100万册,这个成绩哪怕放到今天看,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象级”畅销书,更何况是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是美国女作家。她一生中只有这一部作品名垂青史,《乱世佳人》大获成功之后便再没有动笔。
《乱世佳人》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的重建时期,小说中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好几个家族庄园,因此人物关系复杂,故事的主线副线交错缠绕。作者米切尔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这是一部从南方人视角出发,描述美国南方在内战背景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型的小说,体内流着南方血液的米切尔,对整个南方文化持一种温和、依恋的态度。米切尔虽然对南方文化不可逆转的衰落颇为惋惜,但也明白这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势所趋。《乱世佳人》中的种植园主对待黑奴温和克制,甚至有不少黑人形象比白人都高大伟岸,赢得了白人的尊重。
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这是一部优点非常明显的作品: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恢弘真实的战争场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蜿蜒曲折的人物命运,还有最后开放性的结局设置,都是这个故事让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因此,不管作者的历史观是否正确,身世背景多么复杂,也不管小说是否有美化奴隶制度和扭曲内战性质的嫌疑,《乱世佳人》在普通读者心中的魅力始终不减。
南北之间的分裂早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已经埋下隐患,南北的经济体制矛盾更是尤为严重。经济理念的差异最终落实到了奴隶制度的问题——古老的奴隶制该废还是该存?当时的美国北方以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南方则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乱世佳人》中的塔拉庄园、十二棵橡树庄园等,都是佐治亚州具有中等规模的种植园,拥有大量土地,蓄养了一百名以上的黑奴,每年棉花的产量可观。
在小说的主人公正式登场前,内战的阴影其实早已遍布南方。斯佳丽是杰拉尔德·奥哈拉的长女,塔拉庄园的大小姐,斯佳丽年方十六,出落得腰身纤细,体格丰满。书中说,斯佳丽长得并不美——很明显,电影在选取女主角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小说的描写。但是斯佳丽的魅力是确凿无疑的,整个克莱顿县的贵公子们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母亲与黑妈妈始终想将斯佳丽培养成温婉贤良的淑女,可却事与愿违——斯佳丽的性子与典型的南方淑女背道而驰,表面的端庄掩饰不住她骨子里的娇蛮任性、活泼好动。
黑妈妈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是斯佳丽的守护者,见证了塔拉庄园的兴衰。她不是普通的黑奴,在塔拉庄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年跟随斯佳丽的母亲作为陪嫁来到塔拉庄园,从此便成了庄园的管家,主持家务。这位黑妈妈自视甚高,拥有甚至比白人更高的道德标准。因为特别疼爱斯佳丽,所以对她的管束分外严格,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尽管两种黑奴在地位上有差异,可是按照小说的说法,但凡有体面的庄园主和他们的家人都不会苛待黑奴,这是南方庄园家族不成文的规定。斯佳丽的母亲是法国贵族后裔,是典型的南方大家闺秀,举止优雅,心地善良。她不止一次地教导斯佳丽:“对地位比你低的,尤其是黑人,态度既要坚定,又要和气。”至于斯佳丽性格豪爽的父亲杰拉尔德,对他的贴身黑奴波克相当宽厚,不惜花大价钱将波克的妻子和女儿从邻居庄园买回来,使他们家人得以团聚。
《乱世佳人》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斯佳丽勇敢顽强,个性张扬,敢爱敢恨,像一朵艳丽、多刺的玫瑰,拥有张扬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玫兰妮并非是绿叶的角色,她看似平凡,不善言辞,但却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坚韧不拔,在某些关键时刻她能表现出比斯佳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连自视甚高的巴特勒都对玫兰妮恭恭敬敬。
《乱世佳人》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通过南方人的视角,呈现了四位主人公斯佳丽、巴特勒、阿希礼与玫兰妮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曲折动人的命运,同时折射出南方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体制在战争中崩溃瓦解。
《乱世佳人》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尤其是对斯佳丽的刻画。斯佳丽从娇蛮任性的贵族小姐,成长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女人,可这样一个可以在逆境中顽强向上的女人,偏偏在爱情中执迷不悟、所爱非人。小说塑造了这样一个身上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主人公,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故事的历史背景虽已久远,但其生动的人物和情境描写,还是很值得品味与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