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妙妙!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11人  清霞亮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   ——《楞严经·卷二》

(转自吕波)

到底什么意思?

今天且来分析一下。

举个例子:

我看见杯子。

我:觉知者;

看见:觉知;

杯子:觉知对象。

通俗地说:

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此三者不可分割,没有界限。

换句话说:

这三者缺一不可,三位一体,

这三者是同一个东西。

现在,我再用这个例子,

来说说这四句经文。

我尝试抛开一切“大师”的说法,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明。

一、见见之时

我见到杯子时,我即杯子。

但我要如何知道那个“觉知”呢?

这就必须让时间“推后”一下。

我把刚才“我见到杯子”这一念分离出来,

我/觉知者;见到/觉知;杯子/觉知对象。

这就是“见见之时”。

我通过分解“刚才我见到杯子”这一念,

来知道那个“觉知”。

二、见非是见

但这个觉知,并不是“觉知”,

这个只是“觉知”的标本。

原因是,当我尝试分离时,

当下的觉知并不是“我见到杯子”,

而是“我在用意识分离刚才那一念”。

也就是说,

“当下一念”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

当我一分割,我用思维分割刚才一念,

变成了新的当下,

所以叫:见非是见。

三、见犹离见

但,当我尝试分割刚才一念,

好像是可以把我、见到、杯子,

这三者分离开的。

这叫:见犹离见。

注意,这里是“犹”,好像可以,

这其实是不可以的!

因为,正在发生的当下,

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是完全不可分离的!

四、见不可及

正因为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

所以,只有通过“分割标本”,

才能知道“觉知”。

但,那个被分解的“标本”,

毕竟不是正在发生的,

它总是总是晚一步,总是赶不及,

这叫:见不能及。

所以这四句经文的意思是:

当我把刚才的念头,

分解为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的时候,

那个被分割出来的觉知,并非真正的觉知。

那个“觉知”好像可以被分解出来,

但其实那只是觉知的“标本”,

因为我无法分割“正在发生的”。

当我一分割“正在发生的”,

它已经过去了,始终晚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