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河南人,我很抱歉?
1.
我今年20岁,作为一个河南人,我曾经自卑焦虑,我现在自信坦然。
做了很久的心理斗争,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有很多话,我想为河南人说,也想对河南人说。
去知乎上随便搜一搜“中国被地域歧视黑得最严重的地方是哪里?”“中国哪个省份受地域歧视最严重?”答案几乎千篇一律,不言而喻。
在百度输入“河南人”三个字,搜索栏下方实时展现的搜索结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河南人偷井盖”,第二位的是“河南人怎么样”。
可能是被家人保护得太好了吧,小学五年级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别人会这样看待河南人,更没有听说过“地域歧视”这个词。
小学五年级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被迫去接近这世界真实的样子。
我忘了老师讲到哪里,她的神情开始变得激动,然后越来越激动。
“你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外面的时候,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去到那个地方,你首先要记得自己是河南人,你代表的是整个河南的形象。”
“我们要对所有人充满善意,要帮助别人,不可以伤害别人,因为作为一个河南人,可能你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就会给整个河南抹黑。”
老师犹豫了一下,但又接着说,“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司招聘员工、工厂招收工人,都不要河南人,因为他们觉得河南落后,河南人的素质低,河南人都是小偷和骗子。”
这些话,我这辈子应该都忘不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老师讲完这些话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真的说不出话,我整个人都是懵的。
那是我第一次清楚地知道,原来在别人眼中,我所在的地域,我所属的群体,是这样的一种形象。
我被震惊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安、焦虑、自卑。
从那以后,有关河南人的消息,我像条件反射一样去关注。
2.
2010年10月27日,演员郝蕾连发几十条微博辱骂河南人。
至今还能想起,中午放学回到家,坐在电脑前,我呆住的样子。
我把那几十条微博从头到尾看完了,那些文字像一把沾满剧毒的刀,疯狂地,连续地,把我心里最脆弱最在意的地方,捅得稀巴烂。
我很愤怒,我很难过,我很不解,我很委屈。
可那时的我,无能为力。
我并不能参与那一场浩大的骂战,去发泄我的情绪,因为那无济于事。我说不出那样的话,那也并不能为河南人正名。
可那确实很憋屈,就像一瓶硫酸泼过来,你已经面目全非了,但你不能还手,甚至不能说话。
我默默把微博关掉,然后去百度搜索河南名人,看清楚那些面孔,那是我当下能给自己的仅有的可怜的安慰。
越长越大,接触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越来越体会到,那种情绪的存在,是一种多么愚蠢的行为。
我记得我的高中校长对我们说过一句话,“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的确,除了优秀,我们找不到另一种能够反击的方法。
高一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军训,教官们背着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买冰镇西瓜送到我们宿舍,还跟我们学河南话,他们用力到把嗓子都喊哑了,但把水留给我们喝。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高考超一本线一百多分,顶着全省仅有的几个,甚至唯一的名额来到这里,可他们没有表现出一丝的骄傲和优越。
班主任是东北人,很多任课老师也都不是河南人。但我很确定的是,他们给了我们的足够的爱和尊重,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掏心掏肺的付出。
而这些,就是我们生为一个河南人,自信和优秀的来源,没有人会切断这个源头。
学校同届的高二女生参加SAT考试(相当于美国高考)考了满分2400分。
我们玩航模,玩无线电,也玩cosplay,我们支教,学编程,开跳蚤市场,研究产品生产线,还自己设计校服……
生长在河南这个地方,和别人相比,我不觉得我缺失了什么,河南也并不是某些人口中的穷山恶水出刁民。
河南当然存在着很穷很落后的地方,难道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吗?难道就是河南拖了中国的后腿吗?
3.
北京时间2014年3月31日晚11时,当地时间下午5时,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爱明诺夫奖。
自该奖项1979年设立以来,有来自13个国家的46名科学家荣膺该奖项。施一公教授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2014年爱明诺夫奖的唯一获奖人。
施一公学长每年都会回母校开讲座,有幸见到他,有幸成为他的校友。
更让我激动和骄傲的是,他作为一个河南人,为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赢得了掌声。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看到,并且正在努力使它成为常态的事情吗?
施一公教授发表过一篇题为《我是河南人》的文章,以下为截取片段:
4.
去广东上大学之前,看到《康泰纳仕旅行者》做的一项关于“全球最不友好城市”的调查,广州深圳双双在榜。
身边人对这些地方的惯有印象好像就是排外。
刚进大学的第一天晚上,闺蜜就给我打电话,“你在那儿怎么样?还好吗?有没有被歧视啊?会不会被欺负啊?”
一连串的问题,我能感受到她对我一个河南人独自在外的担心。
“挺好的啊,见面之前她们就知道我是河南人,我没感觉有被歧视啊,倒是她们特别热情,我还没踏进宿舍,她们就出来帮我拿东西。”
闲聊的时候,我跟室友开玩笑说我家是偷井盖的。
她们一边笑,一边骂我神经病。
其实我也是在刷微博的时候才看到“河南人偷井盖”这个段子的,我问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家里的弟弟妹妹,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梗是怎么来的,但是我觉得既然被黑了,那么自黑是一种最潇洒最大气的态度和回应。
我又提到了“河南人都是骗子”这个话题,大家完全没把这些妖魔化河南的言论当回事,反而开始把自己家乡的“黑点”拿出来开玩笑。
我们都很清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坏鸟,出现坏鸟跟林子也没有直接关系。
稍微有点素质有点文化的人,应该都不会用地域去评价一个人。
和我关系好的朋友时不时拿那些黑河南人的梗黑我,其实那些梗都是我自己带出来的。我很清楚那就是朋友之间的玩笑,逗大家一笑也根本没什么。
但真正有人诋毁河南人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维护我们河南人的就是他们。
一直都记得,我被教育“要对所有人充满善意”。
不管自己有什么东西,一定分享给身边的人。朋友遇到困难了,一定尽全力帮助。
每次离开家之前,家里人恨不得把我的行李箱撑爆,一个劲儿往里面塞一些特产,叮嘱我到了学校一定要分给同学。
大学这两年,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朋友,我没有受到过什么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恶意,或者区别对待。
其实,我也慢慢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我发现,所谓的对河南的地域歧视,其实大多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个是键盘侠的嘴里,他们在网络里,在那些阴暗的角落里,发泄着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事实上,在键盘上敲出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的人,大多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甚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并没有真的被河南人伤害过,或者说,伤害过他们的人不只有河南人。只是三人成虎,他们找到一个好捏的柿子,靠着贬低自己的同胞,为自己的失败生活找一点可怜的安慰。
他们也只能也只敢在那些不见光的地方,做着那些低级的行为。至少我活了二十年,没有人会因为我是河南人,来我面前,指着我骂。
另一个是河南人的心里,不得不承认,我们被骂怕了,当我们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我们是害怕的,甚至是怀疑自己的。
人心都是一样的,很多人都会在变本加厉的歧视甚至鄙视中变得自卑,变得脆弱。
我们生怕平白无故又被别人捅了一刀,所以在我去广东的时候,我闺蜜担心我被歧视,所以在地铁上,就算有空位,也会有民工因为怕弄脏座椅而蹲在角落。
然后,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我们就变得草木皆兵了,因为敏感,所以会有河南人对关于河南的事情反应过度,这刚好给了地域黑更多攻击我们的机会,地域歧视也就消之不散,甚至扩大。
5.
2016年4月3日北京798和颐女生遇袭事件,再次印证了这个问题。
事发后,诸如“女生应该如何自救”“公共场所的安保应得到充分重视”的话题,在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如家、携程也成为了网友们讨伐和吐槽的对象。相关话题连续几天占据微博热搜前十,热度慢慢下降。
直到4月8日上午,“平安北京”发布消息:“4月7日21时许,北京警方专案组在河南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在河南省许昌市将女子酒店遇袭的涉案男子李某(男,24岁,河南省人)抓获。”
微博再次炸开了锅,一个女生的遇袭事件在告破之后演变成了一场地域歧视的战争。
很多河南人认为北京警方公布犯罪嫌疑人的籍贯信息,是故意要把舆论导向引向地域歧视,以掩盖之前的一些新闻。
另外的一波人自然是老生常谈地攻击河南人,他们很骄傲地证明他们以前没有说错,河南人就是他们口中的道德败坏,素质低下。
其实警方公布嫌疑人的年龄籍贯是惯例,并不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是河南人才公布。
只是因为嫌犯是河南人,在大家的固有观念下,河南人会过度反应,地域黑会顺势攻击,从而引起更大的关注,这就是地域歧视的怪圈。
中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引爆社会舆论的案子,将心比心,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其他地方的人,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他当作个例,可能你对嫌犯的信息一扫而过,下一秒就忘了,他的籍贯根本不是你关注的重点。但是到了河南,这一件事就会上升为普遍现象。
我们就事论事,和颐女生遇袭事件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真的可以说是人神共愤。很客观的,他就是河南人,这点不能改变,也不能掩盖,但他不能代表河南人,以一概全不是公平理智的做法。
看到评论里全是骂河南人的声音,我的朋友骂起了键盘侠。
我没有说话。
6.
2015年12月19日,白岩松老师去到郑州举办读者见面会。
他说:“很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声音妖魔河南,我为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个网络的访谈,谈这个情况,我头一天专门坐火车来到河南,去了博物馆,去了黄河边,然后坐夜车回去第二天到网络上去谈,就反击这种地域妖魔化,为什么?我觉得中国人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河南的人口现在其实接近中国1/10了,多庞大的一个数目啊!另外我们的这种文化的堆积,去博物馆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会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我们多少成语历史故事都与河南各地的地名紧密相关,所以我很骄傲那一次替河南人说话。但我真不是在替河南人说话,而是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我希望中国人都来河南看看,就像都要去陕西看看一样,看这个民族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把视频拿给身边的朋友看。
“其实我一直都很搞不懂,都是中国人,同样是一个省份,同样是那么多城市,它现在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黑它。”
“就像那些招黑的明星,可能黑他的人都说不出为什么要黑他。”
“反正在网络里,他说什么都没人管,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她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人民日报在16年12月5日发布了一条题为“厉害!郑州的哥察觉乘客异样,机智围堵将杀父嫌犯制伏”的微博。
本意是赞扬司机的机智勇敢,可评论又再一次变成了地域黑的舞台,大家把关注焦点放在了杀父嫌犯身上。
而我欣慰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看到了地域黑开始有减弱的影子。在数千条地域黑的评论里,我也看到被顶到热门评论的,是清一色的反地域黑。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定和满足。
“总有人愿意惯性地地域黑,所谓惯性,就是一看到那两个字,不问缘由,先劈头盖脸黑一番再说,用最丑恶的语言攻击自己的同胞来寻求自我优越,但你别忘了,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你嘴里的河南,很可能就会成为日后别人嘴里的中国。”
我写下了这样一条评论,很多人给我点赞,这个世界终究是向好的。
7.
我去过郑大一附院,那个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住院人数达31万人次,营收超75亿人民,拥有7000余张固定床位。
在这31万名患者背后也伴随着等量甚至超量的陪护家属,他们大部分都来自河南省内各地,带着亲人来到郑州求医,付出医药费之后就难再为住宿开支。
为了更好地照顾患者,更为了省钱,不少陪护住院患者的家属都选择随床,或是在医院走廊甚至在病房楼前的空地上酣睡。虽不符合医院的规定,但在当下河南医疗资源非合理分布的情况下,这是陪护家属们的无奈之举。
我也看到过露宿农业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的民工。他们靠体力吃饭,白天在立交桥下等活,晚上就在桥下扎堆而睡,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能省则省,一心想着多赚钱贴补家用。
夏天,他们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想要稍微凉快点,就只能光膀子,城市的夜晚车水马龙,但并不属于他们,躺在一张凉席上,他们就伴着五彩的霓虹灯入睡了。
当气温骤降,面对呼啸的冷风,他们只能裹着厚厚的被子,或者直接把头蒙在被窝里面,还有人选择靠在立交桥立柱后面御寒。
这些我在微博热搜和各大新闻平台上都看到过,那些令人心酸的照片下面,还是有诸如“马路是你家炕头啊”“所以没有人在乎雅观与否?”“轧死他们司机就倒霉了”这样的评论,他们说这些人扰乱了公共秩序,抹黑了城市形象。
为什么偏偏河南会出现这样的新闻,他们再一次把原因总结为河南穷,河南人素质低。
我能想象到电脑的另一端那些避之不及的嫌弃嘴脸,还有那种令人恶心的审判众生的上帝视角。在他们的印象中,好像河南人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
我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写着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以,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判那些所有努力活着的人,你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河南人?
人口那么多,资源那么有限,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精力去管自己的形象,他们想的只有自己还能流多少汗,还能出多少力。
他们是最勤恳朴实的人,他们有爱,他们不是坏人。为了省点钱,再省点钱,让家人过得稍微好一点,为了父母能看得起病,孩子能上得起学,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可以把自己委屈到哪种程度。
每个地方都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们不是生活的幸运儿,可他们正拼尽全力地往上攀爬。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穷和落后,不是你们看不起他的理由。
8.
马克思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视知TV”做的一个视频,标题是“河南人被黑,到底冤不冤枉?拿数据说话”。
文字版如下:
黑历史谁都有,为啥偏偏河南人背的锅最重?以前的河南可不黑,顶多就是穷。军阀混战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遭了殃,养兵三十万,人祸不止,天灾也不断。
在民国有灾害记载的三十五年中,河南受水灾县数累计六百八十一个,旱灾县数累计八百五十八个,蝗灾县数累计二百二十六个,平均每年都有将近一半的县遭灾。
家里吃不饱,那就往外逃。上世纪40年代大饥荒时期,河南流民约有300万,光是1942年旱灾期间迁往陕甘宁边区的河南灾民就有一万多人,陕甘宁老乡把挑着担的河南灾民叫“河南蛋(担)”,这可没什么贬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河南尽管穷,但却不招黑。
五十年前有个美国社会学家来中国调查地图炮,发现中国人是这样互黑的:江苏人狡猾、江西人贪利、四川人嘴碎、福建人抠门、云南人野蛮、湖北人心眼多,处在包围中的河南人虽然脾气暴躁,但诚实直率守规矩。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候,《少林寺》还卖了一亿票房,全国少年都想去河南习武,见到河南人都恨不得拜师。
可惜好景不长,90年代河南的假药案激起民愤,刚好是你家买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之后几年集中曝出洛阳火灾、原阳毒米、尉氏黑心棉、驻马店艾滋村的时候,你也刚学会上网冲浪当大虾,坏事咻一下传千里。
有学者统计发现一些国内外报纸刊登的河南新闻一大半都是坏事儿,民间还出现了许多黑河南的段子,根据一项调查,28.7%的人对河南人的印象来自于道听途说,12.1%来自媒体报道,还有12.1%来自于段子,真相到底如何,河南人身上的黑点真的这么多吗?还是让事实说话。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北京被刑拘的外来人口最多的来自接壤的河北,河南排在第二,广州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里,最多的也是地缘上更接近的湖南人,河南老乡连前三都没进,在汇集全国小商贩的长三角城市义乌,河南流动人口犯罪率非常靠后,在本土老家,河南省内的刑事犯罪率放在全国也并不高。
所以要怪,就只能怪河南人多,十年间河南净流出803万人,仅次于安徽,居全国第二,但安徽流动人口绝大多数选择在长三角谋生,位于中原的河南人则分布更广。这意味着从概率上看,惹你生气的人是河南人的可能性比大多数省份都高,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地铁上遇见的男神女神,是河南人的比例也很高。
9.
2015年上合峰会在郑州召开的时候,很多同学争抢着去做志愿者,可能他们的工作就是顶着冬日的寒风在街头维持交通秩序,但是能够为中国在世界面前呈现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们觉得光荣。
宁泽涛、朱婷不止一次为国家争得荣誉,胜利凯旋,当他们带着荣耀回到河南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所有河南人都为他们感到骄傲,正如当他们登顶世界舞台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他们感到自豪一样。
所以,所有的荣耀是属于我们这个国家的,也请不要把所有的丑恶都归于河南。
我希望所有的河南人都可以对他人充满爱和善意,遇到不公平待遇或者恶意攻击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底气地勇敢地反击。
我也希望你们能对河南人充满爱和善意,对所有的努力生活的劳动人民充满善意,在社会的恶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一起抵制。
河南人不过度敏感,其他人也不过度解读,所有人就事论事,我们把所有的地域化成一个中国,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人最想看到的,也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河南人的评价是:“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像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生而为河南人,我很坦然。我爱我的国家,我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希望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