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奔赴向前 ——如何有效改变自己
我觉得自己惰性太严重了,很难真正改变自己,每当尝试新的生活,健身,学素描,参加网络课程,就算交了学费也不想去,没多久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又是我原来的自己。我很羡慕那些能够不断改变,不停成长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是一种典型跟“舒适区”相关的困惑,今天我们就聊聊,促使人做出改变背后的原理吧。
有一种货币,叫舒服
心理学中的一些词汇会在社会上迅速走红,“舒适区”的概念就是其中一个,也有说成“安全区”的,就是说人内心会有个区域,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这个区域之内,人们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不会焦虑,而且对事物和自身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有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
一是亲切感,比如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房间,熟悉的街道,去熟悉的小饭馆跟熟悉的老板娘打哈哈,这会让你感到舒适;
二是可预测性,你知道语文课上完是物理课,你知道找闺蜜逛街她不会拒绝你,你知道夏天之后会入秋,落叶会悠悠的掉下来,这会让你感到舒适。
舒适意味着放松,意味着不用保持警惕,也不用思考,可以轻松,自在的活着。而一个人的舒适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你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来突破自己,舒适区就会不断拓宽。
相反,如果经历一些外部环境的剧变,你会感到舒适区变小,比如由小地方去到大城市,一切变得无法预测,要时时刻刻学习新事物,排队买地铁票摁错了都会遭到白眼,这会让人脆弱和敏感,一点都不舒适。
但人恰恰是在舒适区之外,才会不断成长的,所以,我喜欢把舒适比喻成一种货币,你花掉你的舒适,就可以换来成长,技能点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
当你能力还足够时,就能赚到“舒适币 ”,舒舒服服的过日子,而能力不足以应付局面时,就只能花掉舒适,再去提升自己。多有趣的过程~
关于舒适区,常见的两个误解:
第一,舒适区没有任何客观标准,而是完全的主观概念:
也就是说,只要一件事对你是新鲜陌生的,那就是挑战舒适区,而并不是非要多么刺激危险作死的事。有的人会认为辞掉稳定的工作,去外面闯荡是走出舒适区,但对另一些人来说,逃离北上广,放弃灯红酒绿的繁华,回到老家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才是走出舒适区。
第二,舒适区不等于享受:
人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有很多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经历,把舒适区建立在痛苦,哭泣,受虐,甚至失败上。
比如从小习惯父母争吵的人,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变成舒适区,而当一旦生活中失去了明显的对立面之后,他们就会很焦虑,没有敌人就要树立一个敌人才舒适;或者有些小文艺,说什么“令人愉悦的忧伤”,原理就是,忧伤就是她的舒适区,忧伤惯了,不忧伤不习惯。
人天然爱做不重要的事
舒适区作为一个中性词,其实并非总是有益的,我们都知道,长期的舒适会成为一种囚笼,老虎关在笼子里久了都会变肉脚,何况人呢,长久的舒适会让人在其中逐渐丧失自信,降低自尊,退化生存能力,就像罗子君的前半生一样。
而与之相对,焦虑也并非总是坏事,适度的焦虑,会让人保持敏捷的思路,清醒的头脑,适当的警觉,并保有危机意识,进而才能不停的提升和成长。
那何为适度呢?这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为衡量的。其实痛苦也好,厄运也好,焦虑也好,还是敏感也罢,万事都是如此,只要能承受下来,就是切切实实的财富。
前两年刻意训练的概念被炒的火热,很多人以为就是一万小时原理,所谓“任何领域,只要专注一万小时去练习,就可以成为大师”。哪有那么简单,我呼吸了N个一万小时,我成为呼吸大师了咩?
其实刻意训练背后有一整套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就有关于舒适区的,按焦虑程度来分,极小焦虑或没有焦虑是舒适区,无法承受的焦虑是危险区,或者说恐惧区,从两个区域划个中间点,是学习区,大概在舒适区的边缘再往外一点,能让人保持足够警觉,又不至于被吓尿,所谓“充满创造力的不适”就是提升自我的最佳心理区域。
这个尺度是很微妙的,西方管理学说鲶鱼效应,什么往一群沙丁鱼中间扔一只鲶鱼,就可以使沙丁鱼们保持更强的生命力。仔细想想,为什么是鲶鱼?为什么不扔一只鲨鱼?因为鲶鱼不吃沙丁鱼嘛~鲶鱼只是个头大,不刮胡子长得丑,比较吓人而已,能让沙丁鱼保持“适度焦虑”。
我们中国,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过来也是,生于适度的忧患,死于荒淫无度的安乐。无论古今中外,过于忧患必然会死的很惨,而适度的安乐也不会死,反而是一种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
很显然,这种尺度的拿捏,要建立在对自己内心非常细腻的察觉之上,所以,贯穿所有八周的心理篇,我会不厌其烦的反复念叨觉知的事,你是无法阻止我的……。
人天然的反应系统是很值得揣摩的,我们人人都天然喜欢无聊,天然爱做不重要的事情,因为不重要,就可以散漫,可以随意,即使结果不理想也无所谓,所以保持快速成长注定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你做不到也没什么自责的,只要你能想明白下面这个原理。
主动吃苦,还是被动受苦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这样的:
生而为人,就必须吃一点苦,如果不主动找苦吃就要被动的受苦;
生而为人,就必须挨一些修理,不主动修理自己,就要被动被生活修理;
生而为人,就必须要有一些束缚,如果不是自我约束,就要被条件绑缚;
生而为人,就必须要做一些改变,如果不自己主动蜕变就会被挤压的变形;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都是值得的,只要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很幸福快乐的活着,并享有舒适和自由。
如何主动呢,就是所谓的“勇敢走出舒适区”,这不是一句空口号,如何去做?按如下的流程:
1,寻找发动机:改变的第一要素,不是天赋,不是能力,不是耐心,而是动机。这就相当于发动机一样,是电动脚踏车引擎还是航天飞机引擎,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找到一个足够强烈,能够支持你做出改变的动机,是能否真正蜕变的关键。走出舒适区,你要有一个足够长久说服自己的理由。
2,搭建支持系统:如上所述,内心舒适区的范围大小,其实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当你要做出改变时,要准备内外两套支持系统,外在是尽量创造改变的条件,比如你想出去闯,就要从影响和说服自己的家庭开始,争取外部的支持;内在的支持系统,除了确定的动机,还要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列出详尽计划,搭建习惯,积极的心理暗示等等。
3,开始改变:真正开始执行你的改变计划,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设置一个“缓冲带 ”,就是你试着从舒适区往外走,摸着石头过河,一旦感到不对劲,要允许自己暂时撤回一些,让自己的生活维持弹性。 还要保持整体生活的张弛有度,比如你下定决心坚持跑步,这是走出舒适区,就要在其它方面,稍微“纵容”自己一点,比如允许自己多看一会漫画。在尝试改变的每个阶段,多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这会非常有助于你坚持改变。
4,维持巩固:坚持多久算改变?浮躁而狗血的成功学倡导的,所谓“21天建立一个习惯 ”的说法,真的害了很多人,相信你也体会过,倒计时21天建立的新习惯,轻易就被一些小事打破,又回到了原点那种挫败感。
所以,面对现实吧,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之前每天四点起床,坚持半年之后,一个不留神还是会睡到五点半。实际上建立一项新习惯,需要至少三个月,而一个人真正发生质的蜕变,则需要七年,这其间出现任何反复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出现反复,就要回去第一步检查动机,发动机没问题之后,再针对障碍采取措施。
综上,找到动机,找到支持,做好准备,执行,并坚持下去,就肯定会有所改变的,生命终会自由生长,我们也终将奔赴向前,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可能并非那么舒适,但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毕竟,只要有wifi的地方,都是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