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邓巴数字说我们能经常交往的朋友不会超过150个量级,为什么

2022-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传统经典学习笔记

阅读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撰写的《规模》一书,非常烧脑,也很有收获。

全书的核心思想是,规模法则,规模在产出方面的超线性规律,在投入方面的亚线性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形规则,最终决定了这个世界的很多规则。从生物体的大小,到城市规模的大小,再到企业等。

规模成为衡量世间万物的不变标准,利用规模法则,复杂世界变得可量化、可预测、清晰明了且极度统一。

规模法则阐明了从生命体到城市、从经济体到公司的生长与衰败都离不开其自身规模的制约,并与其规模呈一定比例关系,遵守统一的公式。

这一算法框架不仅为人类思考未知世界提供了难得的简单法则,而且能解答不同生命体的生长极限之谜,优化城市发展架构并找到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从初创到卓越的生长曲线。

这本书的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我将逐步消化总结。

本次日更主要是对其中饮用的邓巴数字进行介绍。我感到很有意思。

邓巴数字,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

罗宾·邓巴教授生于1947年,是著名的人类学家、演化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

邓巴指出,我们的社交网络可以被解构为离散嵌套集群的层次序列,每个层次的规模遵循同样的规律。

暨随着亲密程度的提升,我们交往的人数会下降,有一个序列图,可以画出几个圈层。我们一生,同一时间段:

最里面第一圈,最亲密的朋友或伙伴大约5个。这五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也许会变化,但总量就是这么多。所谓最亲密的人,就是你心情不好时想要倾诉的对象,有重大决定想要咨询时的对象。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朋友,另一半等。

其次是很要好的朋友,大概15人左右。所谓很要好的朋友,就是可以经常一起吃饭,经常联系的人,有事情相互帮忙,相互扶持的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室友、死党、闺蜜、同学、伙伴、同事等,是目前接触比较多的人。

第三圈,朋友或同学等,50人左右。保持一定联系,问候的人,活在同一个圈子里活动,有事情能想起来。可能是以前的朋友和熟人。

第四圈,一般同事或普通朋友,存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偶尔联系,大概150人。

5-15-50-150,这一组数字中的“150”被称为“邓巴数字”,他定义了普通人能够保持联系社交的最大规模。

超过这个规模就会不稳定。

这有点像费孝通先生说的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水波一样,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最里面的关系最密切。

邓巴进一步指出了,最里面的联系最多,最亲密,并进一步指出了人数随着亲密程度和联系密度下降的规律。我们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规律呈现“3”的倍数关系。

当然,这个和引力定律是很像的,距离越近引力越强,距离越远引力越弱。

但究竟是为什么呢?

邓巴说,这归根结底是人的大脑皮层的认知能力有限。普通人不具备管理超出这一规模的社会关系的计算能力。

如果超出这个规模,稳定性、连贯性和连接性都会减弱,并最终导致群体解散。

邓巴发现,社会灵长类动物群体的规模随着大脑皮层容积的变化而按比例缩放。这一假设被称为“社会大脑”。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进化主要是为了应对组建大规模、复杂社会群体的挑战。

《规模》的作者指出,他认为,社会网络的结构源于进化的压力。也就是说,社会网络的自相似分形特点,已经融入了我们的DNA,融入了大脑的神经系统。


可以得出启示:社会关系处理得好的人,情商高的人,智商绝对高,因为情商是以智商为基础的。就是说,我们的智力进化就是为了扩大社会交往规模。

此外,《规模》中还提到了六度分隔理论,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连接,不会超过6个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