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吊诡逻辑
丹尼尔·卡尼曼将一个人实际感受到的快感与不快称作“经验效用”,将经历过后残存在记忆中的快感与不快称作“记忆效用”。也就是说,他将二者明确定义为完全不同的事物。 我们感受记忆效用的方法,受到经历过的最大快感与不快的影响(称作“峰终定律”)。因此,年少时期生活贫困的人,受到幼时最不愉快的记忆影响,会高估“自己将来成为有钱人时感受到的满足感”。为了成为有钱人,他们会比别人多付出成倍的努力来工作、学习,年少贫困的经历会成为动力。但如果太过努力,就会唤醒自己内心对于金钱的异常执着,扭曲人生目标。而年少时如果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则会对金钱形成中性偏正面的"记忆效用"和"经验效用",长大后也会用中性偏正面的态度对待金钱,既不太可能高估金钱带来的效用,也不会忽视金钱带来的各种好处,这个刚刚正好的分寸其实很难拿捏,非得大人有些悟性不可。
一个人接受金钱教育的起点是在原生家庭。虽然有钱人、中产阶级和穷人各有各的活法,但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孩子们,更确切地说,是把关于金钱或正确或错误的观念刻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们最早感受到金钱的魔力是从零花钱开始,当金钱换来零食或其他可心的东西,孩子的简单欲望就被满足了,这种欲望就不会变成执念。但如果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被极端压制,就容易有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有些人甚至付出一生时间与此纠缠。所以,在很多专业理财书里,会用很大力气分析"穷人思维"问题",讲的就是这个东西。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史,前三十年出生的孩子未被满足的概率会大一些,因为大家都穷;后四十年出生的孩子被基本满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大家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穷,甚至还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这一点看,生活在当下的孩子是幸运的,可惜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很多孩子的欲望被过度或过快满足,长大之后变成了低欲望的佛系生存,反倒成了很多家长的梦魇。不过,小孩子时期毕竟是形成金钱观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条件许可,养护人在金钱上应该尽力提供满足基本欲望的支持,不过度也不亏欠,孩子长大后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匮乏感。这是金钱的第一个魔咒,即一个人对金钱的潜意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试着了解自己的这种潜意识很重要,至少不会傻乎乎被它掌控一辈子。
这个逻辑只是凭直觉推断出来的,其实金钱的事情太复杂了,它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每个人都逃不了。但人们真有能力驾驭这个魔兽吗?这虽然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有时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金钱潜意识,进入社会后被社会教给各种金钱观,好不容易解决了吃住问题,其他很多与钱相关的问题又劈头盖脸拍过来,想装个清高都不容易,反而被金钱一波又一波地暴虐。其实,这里涉及到金钱的另外两个魔咒,一个是关于财务自由问题,另一个就是希望能更富更拉风的欲望问题
财务自由是金钱和人能达成的最好关系,这一点相信多数人会赞同。财务不自由,会被匮乏感所掌控,容易活得胆小且纠结。但财务自由的定义因人、因地、因算法而异。目前很多教人致富的书里流行的算法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维持体面甚至小奢侈生活的现金流折现。这个定义有点绕,直接说结果吧,按照这个算法,目前一线城市家庭现金总资产在1000-1500万元(用于居住的房子不能折算成现金,用于出租的房子请按照租金自行折现),二线城市家庭现金资产在800万元-1000万元。当然,这是按照目前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折算,如果赶上恶性通货膨胀或者天灾人祸,就不好说了。不过这个算法主要也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而言的,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其实,感谢复利的存在和经济增长,对于教育背景不错又上进的准中产而言,如果个人肯努力,又具备不错的理财知识和能力,还是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的。这就是金钱的第二个魔咒,一个人努力实现财务自由,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甚至自我实现的经济基础。而如果一个人金钱匮乏,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忙乱,很难谈得上人生进阶。当然,这个财务自由根据个体情况不同,会有很大的修正空间,所谓数字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金钱的第三个魔咒俗称"不作不死"。一个人拥有太多财富,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据说会变成祸害。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当过有钱人,不好说三道四。但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人是具有适应能力的动物,即使偶尔陷入不幸,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从容应对。幸福感也是一样,会有"回归效应",不管交了多大的狗屎运,也会被动回归到合理水平。比如,一个人中了1000万彩票,一夜之间被众人羡慕嫉妒恨,个人也会幸福感爆棚。但这种幸福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他会很快习惯这种状态。可悲的是,人又是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除非修行到一定程度,其实人人都有这个劣根性),显然不会满足自己只是“千万富翁",希望可以获得更多金钱。如果通过健康的经济活动稳妥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没有问题。但赌性大的人往往容易逞强,去承担超过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结果甚至会导向自我毁灭。这个例子同样适用继承财产,比如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太多财富,也不见得就是祖上冒青烟,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智慧才能驾驭。如果驾驭不好,反而可能带来无妄之灾。
正如星云大师说,"所谓贫穷的人,并不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而是虽然拥有很多,却还想要更多,永远无法满足的人。"千利休常常提到茶道的心得,即“屋,能遮风避雨;食,能饱腹;足矣”。只准备必要的物品和数量,茶沏好后,先供奉神明,然后为客人沏茶、献茶,最后才是自己品茶,这种利他精神据说能造就可持续的幸福,这个不好评价,但“自利利他”心态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当然跟金钱有关系,但也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大师修来的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讲,有钱买房买茶,供养家庭,非得有财务自由的决心和努力不可。这个自由一旦达到后,就应该修行"知足常乐"的智慧。否则,贪得无厌地追逐金钱,意味着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毕竟人们获得金钱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金钱的束缚,获取自由,这才是摆脱金钱魔咒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