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读书.第一讲
无羞耻感是羞耻时代的反讽
羞耻感与文化的禁忌有关,与儿童时期经历有关,我觉得羞耻感,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面子”,因为这件事太没面子,太丢脸了,太无能了,而感到羞耻,恨不得钻地缝。
我一直以为虐待离我很远。当看到这篇文章里举得几个例子,我才发现原来虐待就在我的身边。虐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原来我的童年一直是在虐待中度过的。而我也有虐待过我的孩子。你们有过下面的行为吗?
抽打孩子,造成其身体的伤痕和淤青。
把孩子压在地下,不让其站起来。
在屋里猛推孩子,这是其撞到了墙或家具。
如果没有,那下面这几个行为你有吗?
不赞成蔑视和贬低孩子。
用居高临下的眼神,评语以及行为对待孩子。
漠视孩子,故意忍着不关注,不爱护孩子,用沉默来对待孩子。
动不动就威胁要抛弃孩子。
让孩子觉得自己碍事,不是父母想要的孩子。
前面是严重的儿童虐待行为,后面是隐蔽的虐待行为。
隐蔽的性虐待: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孩子面前脱光衣服。或者故意在孩子面前光着身子走来走去,母亲带男童进女澡堂,或者给十来岁的男孩洗澡擦身子等。
引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如果你曾是儿童虐待或漠视的受害者,你肯定知道什么是羞耻,你可能一生都会活在羞耻的阴影下。
你可能会怪自己“不听话”,惹怒了父母或其他照顾你的人。
你可能会因为虐待事件被曝光而感到羞耻难耐。
你可能还会因遭受虐待而产生的不当行为感到羞耻。由于无法发泄对施虐者的愤怒,他们便将愤怒发泄到比自己年幼或弱小的人身上,如弟弟妹妹。
你也可能会为在成年后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感到羞耻。
虐童案的受害者可能会重复虐待循环,在情感,身体或性方面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因为自己照顾不好孩子,而弃之不顾。
羞耻感,可能是虐待或忽视所带来的最恶劣的影响,没有之一。受害者极有可能在余生继续受诸多问题的困扰,除非他们能克服这种摧毁人心的羞耻感。
羞耻感如何影响虐待行为的受害者。
羞耻感的确会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信心,自尊心,身体意象,到理解并共情他人的能力,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做好父母的能力,再到工作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关心自己的能力。
无数的个人问题,都可归咎于羞耻感:
~自我评判和自我责备
~自我漠视
~自毁行为(如使用食物、酒精、毒品或香烟虐待自己的身体;自残;易出事故等。
~自我破坏行为(如与自己爱的人挑起争吵或打架等)
~完美主义(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失误)
~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
~相信别人真正了解自己后会不喜欢或讨厌自己。
~讨好他人
~对他人非常挑剔(试图摆脱羞耻感)
~暴怒(时才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和路怒)
~反社会行为(违法乱记)
~通过受虐或施虐行为重复虐待循环。
以上这些行为,我大部分都有。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才了解自己。原来我的很多情绪,很多偏差行为和性格上的缺陷是来自于羞耻,内心深处深深的羞耻感。这羞耻感是来自于我的童年经历。这时候,我的头脑里不断的闪出小时候妈妈对待我的一些片段。妈妈对我说的话,她的眼神,她的表情,现在回想起这些片段,你心依然是颤抖的,我瞬间回到了儿时的那个自己,当时我用惊悚的眼神看着她,身体是僵住的,头脑一片空白。
儿童虐待的受害者通常会被自身的经历所改变。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遭受了创伤,还与他们自觉丢失纯真,尊严并背负着沉重的羞耻感有关。他们的性质会一直停留在受害者时的水平,在余生也会不断的重复虐待行为。
慈悲心和自我悲悯的治愈力量。
儿童虐待受害者最需要的是有慈悲心的目击者来证实他们的遭遇,帮助他们走出伤害。
研究启示: 他人的关爱,支持,鼓励和慈悲对我们大脑和身体的发育以及总体幸福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我悲悯水平越高,患精神疾病的概率就越小。自我悲悯对治疗抑郁,焦虑以及缓解压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神经生物学研究: 自觉不值得被爱,其实是有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大脑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有关自我悲悯的新体验,可有效修复和取代过去的羞耻记忆。
因此不仅要以慈悲心,抚慰来访者内心的痛苦,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不断地练习自我悲悯,从而减轻过往带来的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