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空、不能忙”!这才是三伏天里吃冷饮的关键!
作者|国家二级营养师傅蓉
今年入伏的日子是7月12日,马上就是伏天儿了。
所谓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一直要到8月20日左右。这段时间便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了。
“伏”可以理解为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传统养生里“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这么热的天,谁都免不了要来点冰的,凉的。喝点冰啤,吃根雪糕,那才够爽!
当然,其实很多人已经知道越是大热天吃冰的、冷饮什么的,对身体越有害。特别是在三伏天里。可是又实在忍不住啊,特别是雪糕冰砖冰激凌,我们吃的何止是味道,更是小时候满满的记忆呢!
既然如此,那该如何是好?
还是,先说说三伏天不让吃冷饮,老祖宗的道理在哪?
古人一直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天时养生。
夏令三伏的时候,外界的阳气是最旺盛的,烈日当空暑气逼人,热起来连地表温度都高的可以煮熟鸡蛋了。这个时候,人体呢为了适应这种酷热,就会大量出汗来调节体温,而导致体内的阳气宣发太过,出现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即体内阳气匮乏,五脏六腑反而是寒凉的状况。
再加上,夏季的“外湿”很多,多雨湿热等更容易湿气侵入人体伤脾胃。我们说过脾怕湿么!这时再多吃冷饮冰镇饮料等,就好比身体内部出现了积水为患,就像最近各地出现的洪涝。
而夏季过度贪凉也使大量寒气悄悄渗透潜伏下来,如果不加注意,真会秋后算账!所以,老祖宗说三伏天不食冰,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宋史》里还有这么一个记载:宋孝宗说:“朕前饮冰谁过多,忽暴下,幸平复。”意思就是我吃冷饮太多了,搞得前几天拉肚子,辛亏现在不拉了。可见皇帝大夏天吃冷饮也拉肚子。
那么用现代医学营养学的观点来说呢。
就是胃的表层有一层粘膜,能分泌粘液来保护胃自身不被消化液消化掉。这个消化液也就是我们说的胃酸。
其实这个胃酸的浓度是很高的。比如有些人有“咯酸水”、“烧心”的感受,就是胃酸太多了;有的人食欲差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可能有慢性胃炎,这种就是胃酸过少了,就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很多种营养缺乏出现健康问题。
那么一般这个冷饮得温度要比我们胃内的温度低20-30度呢,长期过量的冷食冰食进入胃,就会刺激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这就破坏了保护胃的粘液层,这样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一种消化性蛋白酶,主要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就变成腐蚀我们自己的胃壁了,好比倒戈相向了,就会出现慢性胃炎。
这也符合中医里说“胃喜温,而怕凉”,因为脾胃的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就是说胃除了要接受食物外,还要把食物磨碎并进行初步消化。那么要把食物腐熟,没有足够的温度是不行的。这个其实也好理解,就像我们把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要先解冻一样。
另外,经络里讲十二经中足阳明胃经属胃,是一条阳经。也叫阳脉,是十二经脉种多气多血的一条经脉。在中医里心肝脾肺肾五脏属于阴,在内。而对应的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在表属于阳。胃呢是和脾相对的。阳明经就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总之,无论中西医,脾胃的特点就是怕凉。
那有人会不会问,老外为什么喝凉的没事?
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人讨论过,答案也各执一词。
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饮食饮水文化习惯的形成各不相同,老外很早就喝直饮水,而中国人素来是喝温酒热汤热茶的,长期下来身体的适应程度自然不同。
又比如老外大多是高蛋白类食物如蛋奶牛肉等,体质会偏热,我们说过蛋白质有提升免疫力作用。老外喜欢运动、健身、户外活动、晒太阳。我一朋友曾去外国友人家中玩,大冬天的,他们把所有窗户都打开,说要让太阳充分晒进来,但我们冷的不行。他们还喜欢玩露营、玩野外生存等,使他们的肌肉体格更强壮,更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这使得他们的免疫力更好。而相对我们呢有点像温室里的花朵了。
虽然,吃冰不等于体寒。适不适合吃冷饮也因人而异。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有个简单的检测方法是这样的:
如果感到喝凉水舒服,大体属热证,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经常脸色红赤,口渴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常便秘。
如果感到喝热水舒服,大体属寒证,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血色不足,很少口渴。
不过呢,很多人也分不清自己什么体质,有时吃个冷饮就是觉得解暑。这时如何正确吃才是最关键的。
真正的吃货是嘴刁之人!
一、会挑时间吃
不能空、不能忙,是最关键的。
就是不要在吃饭时,或饭后马上吃。因为短时间内冷热变化会刺激肠胃。刚吃完饭,血液集中在胃部,胃部受冷会使血管收缩。应在饭后一小时再吃冷饮比较好。
从时间点上说,中午12点到下午三点大自然阳气最盛,也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因此中午饭后少吃些冰激凌、冷饮之类的寒凉食物是可以的。而晚餐,肠胃消化功能减弱,一天的气温也逐渐降低,所以不建议。
二、要慢慢吃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吃冷的一下子太快,容易头痛。
这是因为吃冷饮冰食时,上颚遇冷迅速收缩,神经中枢会给大脑信号,要改变体温啦!这时脑部血管就会急速收缩。但很快上颚的温度又回恢复正常,神经中枢又向大脑说,改回正常体温吧!那么大脑有急速扩张。于是这一来一回大脑经过急速的收缩与扩张,就头痛了。
三、别太冰
要常温下放一放,对大脑好,对牙齿也好。因为我们的牙“耐寒力”不高,很多人一吃冷的牙抽搐。
还有一些冷饮中含糖高,所以吃完可以漱漱口,有利于口腔健康,不蛀牙。但吃完后也忌马上饮用热水热茶。
四、掌握量
每天吃冷饮不超过150克,大约一根或者不超过150毫升的冰饮料。
五、出汗后不要立马喝冷饮
容易“汗闭”,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散热困难,余热蓄积而引发中暑
六、冷饮也要食“鲜”
冰箱不是保险箱,并不能有效完全杀灭某些病菌。
所以,冷饮买回要尽快食用,在冰箱中放得过久,品质和安全性会降低。另外,融化的雪糕别再放回冰箱。注意各种饮料的保质期。一般的果汁类饮料应没有沉淀,瓶装饮料应该不漏气,罐装类不"胖听、漏听"(罐头变质的重要外部特征)
七、特殊人群要慎食
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绝对禁食冷饮。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健全,粘膜血管及有关器官对冷饮的刺激多不适应,要慎食。
老年人消化道功能已明显减退,特别是体质虚弱的高龄老人,最好禁用冷饮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手脚冰冷,痛经,以及身上多有淤青的人都要少吃,以免血液循环更加不畅。
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龋齿、牙本质过敏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疾病或亚健康的。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患者。肾病患者。
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患者。这些人都不宜吃冷饮。至于怕胖的或已经体重超重的,最好控制。冷饮中含糖一般不低,很容易超量后转为脂肪。
其实啊,夏天防暑解热最重要的是补水,因为出汗可调节体温,但是出汗多了,体内水分流失。只是冷饮并不解渴。有时甚至越吃越渴,原因有二。
含糖高的,吃多了喉咙并不舒服,更想喝水。不含糖的冰水冰饮,刺激肠胃使黏膜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吸收水分。相反如果是温的,肠胃比较适应的温度,黏膜血管舒张,更能充分吸收水分。
另外运动后人体温升高,此时吃冰的,对心脏血管刺激,不利健康。
所以,选用20℃~30℃的温开水,每次量少一些,分多次饮用最解暑。-end-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