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所谓无用之用,重用之基。后勤部门不创收,看似成本部门,实则好比一个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到位时,没人在意;瘫痪了,谁都叫苦不迭。
再比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家三口老公挣钱,老婆相夫教子,老婆看似只出不进,但没有老婆这个家能运转吗?
——//——————
知识的转化生成需要情境,修行也需要情境。
修行的情境就是老公惹你生气了,孩子惹你生气了,工作让你烦忧了。
总想着要跳出平台大干一番,结果平台不动声色地给了我肯定,要知道,我根本没有把全部力气发挥在平台上,使了一半力气就不错了。
福地不在别处,就在身边。
同理,我以为修行要悟大道,要搞抄经书打坐这样的形式主义,其实修行只在于和和气气与家人对话,感恩每个生活的小瞬间,给家里带来暖暖的烟火气。
如今才坚持做了几天的感恩反思,就已经头不疼心不慌,睡眠踏实不乱做梦。
怎么活都是一辈子,选择让心平静还是让心一团糟,便有了不同的人生。
继续做好平台内工作,在平台上发光,就是圆满。
继续每日感恩修行,洗涤内心杂质。
情境就是苦,就是逆境,就是不如意。
修行就是化解人生之不如意,让辛苦华为甘甜,滋养我们苦涩的内心,心变年轻了,人就过得好。
凡是那些需要生活经历和人际历练才能获得的知识,没有办法用人工智能解决。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大量的生活智慧,很难把这些东西写成代码让机器学。
脚踏实地、理性思考的知识容易编码,而感性认知、仰望星空、情绪直觉、人际交流类知识难编码。
这也与知识管理中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呼应。
人工智能可以完胜人类的下棋能力,但你让人工智能帮你哄老婆试试?
一个眉眼变化间蕴含了多少人情世故,机器学得了吗?
1.知识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概念;
2. 知识离不开“重要性的感受”,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苏醒。人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自我”(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只要活着,就有感受,就有知识。
3. 不经自己感受的知识不是真理,只是“间接经验”。
4. 一流的知识一定是自己的“悟道”。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中国的真理,经过毛主席的悟道,才成了利器。
我把工种分为这么几大类:
技能型:比如操作工,厨师,司机
信息型:比如律师,会计师,咨询师,战略规划师。
管理型:比如人事,企划,产品经理,运营经理
创作型:比如设计师,文艺工作者
人际型:比如销售,市场营销
也有一些岗位属于混合型,比如总经理既属管理又属人际型。
程序员既有技能型属性也有创作型属性。
翻译既有技能型也有创作型。
第一类最容易被AI抢饭碗,第二类其次。最不能被AI取代的是人际型。
人工智能与新兴产业波澜壮阔式的推进,让身在其中的职场人士都在焦虑自己能够斗得过机器。
三五年一个迭代周期,时代发展如此不可叵测,很难想象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岗位岗位面貌。
自己尚且难保,也就无暇顾及下一代的就业可能性。
我们的下一代究竟会面临什么样的就业市场?低端重复性劳动被自动化机器取代,中断知识型岗位被AI辅助,广大屌丝家庭出身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二十年太久,想也不敢想。
让时光倒回二十年前,那时我在上初中。以20世纪末的认知来看,那一代人长大后的就业无非就是律师,记者,教师,银行家,服务业领班,公务员,会计师,主持人,播音员。
现在来看,这些常见的就业方向都打上了新兴科技的烙印。除了律师和公务员,几乎所有岗位都智能化了,记者走下神坛,人人自媒体。银行家风光不再,数字金融显神威,餐厅里的传菜师变成了机器人,主持人有了新小萌。
下一个二十年,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会进一步重塑职场。至于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这实在是我们心有余力不足的事情。
上午听了一场欧盟商会的讲座,给律师收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关于引进来,走出去,减税,外商投资法......
下午主持了区域会议,会上做了承诺已久的分享:什么是知识,如何与知识相处。
一边输入,一边是输出,充实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头脑有点发涨,内心充实。单调乏味的职场生活,时不时这样紧绷一下,让蹉跎岁月有了不一样的注脚。
是呢,每一天都不一样。
职场很寡淡,偶尔也有新意,就如今天。
有恒产者有恒心。
不管国家的经济战略宏愿能否实现,都不要相信未来一线国际大都市的房子会贬成白菜价。
等到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新产业渐次在GDP中挑大梁,地产经济退居二线时,一线城市依然会因为吸纳优势产业和精英人才而维系不动产价值。
今天的纽约,明天的上海。
散户投机股市不易,但不动产是可以随着城市本身的进阶而升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