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暗夜的香,独特无比~
今天突然忆起一些事情,想记录下来,还是深夜比较适合回忆。很久没写过简书了,要写标题那一刻,还是自然的标题党了。不过,不影响我的记忆翻转呈出。
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每次走到家,旁边开着的小窗子杂货屋里,坐着我的祖祖。如果不知道的人,会猜想这里是不是个杂货铺,刚好开在路边。但只要仔细一瞧,那小老头坐在案板前,右手拿着香签,右手拿着擀香板,在一根又一根的擀香。
那些香都黑糊糊的,不似寺庙里常见的颜色多彩款式多样的香。看小老头的手,每擀好一根又拿去蘸蘸绿色的粉,这就是我祖祖的日常,无聊又无趣,一坐就是一整天。
可是现在忆起,那样的画面久远有又熟悉。祖祖已经早不在了,我也在他的熏陶下刚学会了擀香,刚学会,他就已经寿终就寝,在93岁高龄离我们而去。
说到那黑糊糊的香,就想到了爷爷奶奶带我去采原材料。
第一种是香叶,不知道是不是现在香料的那种香叶,爷爷奶奶看到差不多的树回去扯下叶子嚼嚼,要是有粘性,在嘴里混合着口水都拔丝粘糊拉几,那就没错了,就是它。
第二种就不是那么简单能得到的了。需要烧山,当然,是烧自己承包的山。放到现在,山上大概就是要村委会带去读读检讨了。我们会砍出隔离带,再点火,将森林烧成碳的样子再使劲浇水,将碳留下来,碳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三种在农村很常见,柏香树叶,通常做豆花会让那个一点点进去增香。
三种原材料都要晒干磨成粉,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再加上水,弄成比较湿的面团样,放在洒满柏香粉的案板上,用擀香板把香团前面搓出一点细细的长条,轻轻的裹在香签上,就开始一根又一根的擀。
可能看起来和听起来都不太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就比较难受了。我记事起就在尝试,直到初二才学会如何擀得美观,晒干后不会脱落。
这项手工活相比于化学香来说,可谓是吃力不讨好,挣钱还没有倒卖化学香来得快。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做过香的家庭来说,这种想的香味,是大自然的味道,是会让我们午夜安神。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化学香,在寺庙里闻到都很刺鼻辣眼睛,颜色多彩。在寺庙里燃烧着的各色的香好像都是很正常的景观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形成了这种印象。
但对于我们而言,那些彩色出现在寺庙好像略显突兀。它应该来源与大自然,带着人们的祈愿,做好香客们的传达使者,最终归一,变成一抹香灰,或真的上达天听,或抚平香客们的不安与欲望。
或许也是我过分在乎自己所认知的东西,才会去否定新的东西出现。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义不大,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部分童年的回忆。晚上关上电视数香绑香,白天院子里翻香,去上山采集原材料,还有背着绑好的香去寺庙下头卖香。
记忆间种种,离不开那一缕萦绕鼻尖的清新香气,在无数个傍晚,陪我入睡,带着天真和童趣。
梦中,我卖掉倒数第二把香,剩下最后一把。带着最无所求的虔诚之心,把最后一把香放进寺庙的香炉,再挨着拜完每一个神仙。最后,跑去找寺庙的老爷爷,他会给我一根红绳,绑在手腕上,这样,我也有别的小朋友的红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