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超越中华田园式科幻以后,《流浪地球》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点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24人  嗨的哥尔

昨天看完《流浪地球》,很好看、很振奋,我个人有几个小建议想说说。

可以说中国科幻片,总算告别了中华田园式科幻,到达可以比肩国际的制作水平,可喜。

考虑到过去中国科幻片的状况,流浪地球超预期的背后肯定克服了诸多难关。

一查发现这部电影拍了4年,背后是八千多张分镜图,三千多张的概念设计图,十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

据说剧组几次财政危机、制片方变卖自己的车、吴京从一个客串变成免费客串再变成出资六千万,演员不领工资、吴孟达一个60多岁的老人吊威亚,吃苦吃到拍完了躲进房间哭。

真不容易啊……还好,现在这些付出在票房上已经得到了回报,恭喜他们,也感谢他们带来的作品。

以下是纯粹电影内容层面上的探讨,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吹毛求疵,我的目的只是希望未来的电影更好。

1.科幻片避坑问题

这部影片也不是非常完美,其中最弱项可能是一些人会追究的科学论证和故事设定的问题。

科幻片也不可能在科学上做到滴水不漏,再好的科幻片给科学家看,总会找到不科学的地方。

给普通大众看,可以不需要太严谨,但也不能不严谨,毕竟挂着科幻的名号。

所以,填补或者缓和科学和故事上的逻辑硬伤,是每部科幻片都面临的问题。

由于《流浪地球》的题材和命题太大,刘欣慈科幻作品的特点似乎都是啃这种大骨头,这一思维特点也颇有中国特色。其实这个题材即便放在美国,估计拍起来一样有难度。

而且当一个影片主角一举一动不断要牵挂全球几十亿条生命的职责,还要应对宇宙的巨大不确定性之时,它就不得不相当谨慎。

而这个坑,也是原著刘欣慈和剧组自己挖的。
如何避坑?以下是我的几点愚见,供参考。不妥之处欢迎你留言给我。

2.几点愚见

我认为有些坑很大,但还是有避免或者缓解冲突的方法。

建议1:多一点挣扎和自我否定

这一点我认为是最最最核心的。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示弱,但这太有必要了。

我对影片的强烈感受之一是,主角们过于坚定了。

比如最后吴京一瓶酒烧掉了空间站的指挥系统,然后毅然驶向自毁的方向。又比如刘启突发奇想要点燃土星时,连一个质疑的声音都没有。

虽然有自我牺牲,但影片似乎在强调这种英雄果敢的品质,积极拥抱希望的精神,不晓得是否跟放在大年初一贺岁档上映有关。

我必须说,在一个几十亿人生死攸关的时刻,以及一个大量未知的宇宙面前,还要兼顾英雄果敢、大年初一贺岁档的正能量,真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搞不好就动作走形,还好本片跨过了这个险关,至少多数观众都没发现。

其实,这部电影本来不需要背负这些重担和难题。

不要一句「我相信」「一定会好的」「我选择希望」怼给我。因为即使影片硬塞给我这样的话,硬塞给我一个圆满结局,观众也有理由怀疑:现实的宇宙很可能不是这样的。

你可以果敢,但宇宙不负责陪你演戏。
时间短,任务重,故事主角们不可能等问题研究透彻再行动,那怎么办?

我的补坑方案很简单,如果是在赌命,那就老老实实承认是赌吧,不丢人。
如果吴京驶向毁灭时,他的对白换成如下:

也许我在犯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错,我的本能让我这么做了,我只是不由自主的希望活下来的是地球上的人,而不只是我和这个空空的太空站。也许我会成功呢?会吗……

这比「我选择希望」这样的宣誓正确性的正能量独白,要高明很多,这点卑微会让吴京这个角色更像一个真实的普通人。

一句自嘲、自我怀疑和否定。对空间站上已投入大量科研努力的人、空间站上的再没机会降临世界的人类基因库,还在休眠状态没机会醒来看到这一切就要一命呜呼的其他宇航员们,这至少还算有最低程度的尊重。

承认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懦弱,主角可能不正确,可能还罪孽深重,他只是在赌。

电影并不负责给你一个正确答案、一个人间至理、一个英雄处事的哲学,把这个重担卸下吧。

(美剧倒经常是黑白不分明的,它很少旗帜鲜明的让自己站在某个代表绝对正确的立场,这是它的高明之处。)

我们并非因为自信自己解决了宇宙的难题、通透了人间至理才做出决策。宇宙面前,我们只是渺小的人啊,我哪有能力代表绝对正确?

生死攸关的抉择上,如果你给不了故事主角足够的决策依据,你至少给他一点点犹豫、矛盾和挣扎,痛苦甚至是自嘲,这能让故事更真实一点。

这份对宇宙、生命和未知的敬畏感和谦卑感、也许是科幻片能传递的最珍贵的东西。

建议2:救世主的科学背景

我看豆瓣电影评论上,有人说这电影有点儿戏了,然后被群起围攻……心想人家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

那么在现有这个故事框架中,如何减少这种儿戏感?
我的补坑方法是,救世主队伍必须有科学家。

并不是所有科幻片的主角都要有科学家,因为这取决于主角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偏偏流浪地球里的问题,都要有科学背景,毕竟里面都是关于天体的大难题啊。这个坑是原作自己挖的,躲不过。

反观这部片子,科学家几乎没机会参与决策,联邦政府也没有……全靠宇航员的祖孙三代徒手救地球。

这个决策质量……硬核科幻迷们可能就要逼逼了。

这个问题在《三体》中一样是存在的,梁宁有一段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曾和一个NASA的职员聊《三体》,他说:《三体》里程心做出了两个重大且错误的决策:放弃对三体人的威慑,放弃曲率飞船研发。这是因为她的精神世界,只有她当下眼睛可以看到的那么一点点。她只会基于避免让自己小小的精神结构感到痛苦,而做出决策。

而书中地球人,温顺地、麻木地接受了这个必然导致种族灭亡的决策。大家选择了当下的苟安和谐,不去想子孙将被毁灭。

大刘写得出质子七维空间的展开,写得出太阳系毁灭的凄丽。但他写不出,百年后在更高的地球文明里,重大公众事件的决策如何组织和执行。

也许,这也是我们的精神资源,导致了精神结构的整体缺欠。”——梁宁. “产品思维30讲。”

人类不能仅凭大跃进式的「人定胜天」的信仰做事,尤其面对的是浩瀚宇宙。处理什么样级别的问题,靠什么样的人。

  1. 如果主角只是宇航员祖孙三代,在救世主的队伍里除了有军人和程序高手,能否至少有个天体物理学家……
  2. 这个物理学家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替观众提出重大的质疑,然后电影最终顺利的反驳了他,推进故事前进。

电影自己提出质疑并处理它,处理不了,就让角色承认自己也在赌。比一句「一定行的」、「哥是谁啊」糊弄过去,然后观众看完再来质疑要好很多。

以上两点就是补坑。

建议3:淡化国别之见

这个建议恐怕是最难被接受的,尤其这部影片里,它还负责提供一些笑料,外国友人被作为反衬我方英明的对照组

比如外号「中国芯」的老外专门负责搞笑,猪队友一般的不知何故半路就挂了的俄罗斯宇航员,这些设定确实能增添一点民族自豪感。

要在影视剧里战胜西方列强是很容易的,比如尽可以再拍一次手撕鬼子,可是这样一来你把自己贬低到何等程度?

美国早年也有过一些宣誓民族情怀和优点的片子、许多年前韩国有一部《太极旗飘扬》的电影更是这种类型。

这类电影其实很容易被遗忘,中国人估计也不会想看第二次。

反过来想,当我们在电影里有意无意的加入一些民族情感、民族优势的观念,自然中国人喜欢,可是外人看来什么感觉,也能想象得到。

能被记住的电影,豆瓣8.5分以上的电影,要站在更普世的价值观上。

许多资料报道显示,上过太空的宇航员价值观会发生重大的转化,前面写NASA宇航员对三体的评价,表面冷血却顾及大局,也许就是这种体现。

我们不了解,经历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准备之后,第一次在三万公里以外的太空俯瞰蓝色星球的心情。

想象一下吧,当你都站在宇宙层面思考问题了,这倒不是意味着你的家乡不重要,而是说你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哪国更优的问题,民族品德的问题。
再回到民族感情的宣誓上,反而有点降格了。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太空站项目背后的是讲着英语的「联合政府」,因为它会让你想到的是美国啊。

这确实很妙,一方面有道理,由地球诸国组织的政府代表可以是老外;另一方面如果像欧美电影那样动不动就和自己政府杠上,怕是通不过审核啊,通过审核中国人也不爱看啊…

相反把这背后那个舍弃地球几十亿生命的政府,设定为讲着英语的联合政府,真是一箭双雕,通过了审核,而且吴京烧掉指挥系统,甚至还有点英雄革命的气势。

当然这设定背后也就损失了一点,西方科幻里对自己的政府这个角色本身反思的深刻性。

当然也许有人说,干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人在外国科幻里跑龙套的角色还不够吗?

我们就傲娇一回,不行?

扼……这道理就像,有一天当你代表你们学校参加校级交流,你跟对方只强调六年二班是你校最好的班级……不只没意义,反而有损集体感嘛。

我想我们终将走过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的阶段,到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些设定,可能跟今天的心情会很不同。

那些急于向世界宣誓自己不同的声音,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当他们长大会发现,这种彰显不同的冲动,才最雷同…

流浪地球的制作水平,至少已经高到让这种宣誓没有必要,甚至成了负担。
这一点才是可喜的,不是吗?

(以上是个人愚见,轻拍)

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以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