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真的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之前读过的外国文学其实大多数都是课本中的而已,比如说高尔基的海燕吧、装在套子里的人契柯夫……其实多多少少都算是名著,但是仅仅几百字还是不能看出具体的背景和作者的手法。
对于我们国内的文学,其实我并没有看见那些全篇幅对话的小说(我读的小说不多,因为更多的我更喜欢读一个作者的散文吧)。我敬佩的当然是最近读的这首《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在此之前读的村上先生的那本书里面就提及过这本书。作者其实可谓是一名二十世纪杰出的大作家。简简单单的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却揭示了很多人的品质。
其实这篇文中一方面我欣赏他的内容,另一方面还是更加喜欢外国文学的那种写作手法。
结合两个方面,我想更好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我很喜欢小说开头尼克父亲的一句话:“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不去批评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限的希望。这并非贬义,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基本的道德观念并非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文学,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作品的出现也是批判旧社会的险恶与腐烂。
利用一句非常有代表的言语开头的确是更好的为读者铺垫后文的故事。文章之所以能够称为二十世纪的一本巨作,其实对于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更是描绘的非常的细致,甚至在我看来其实作者每一次写到环境都是有特殊意义的,而并非是我们写随笔里面的看到什么写什么。‘那年夏天,我邻居里的房子常常在夜里传来音乐声。’;‘那蓝色的花园里,许多男男女女飞蛾似的在呢喃、香槟和星辰之间走来走去。’;‘他等了整整五年,买下那座华厦,把星光施舍给那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飞蛾——他花费那么多心血,只是为了能够在某天下午,到一个陌生人家里 “坐坐”。’其实出现的飞蛾也能比喻出你可对盖茨比身边的贵客鄙夷。倘若是贯穿文章的还是三次绿灯,当然文章中也说过盖茨比先生相信绿灯。恰好黛西的码头上的绿灯也介绍了很多次。绿灯畅通的意思,侧面写出盖茨比先生的梦想。
其实看到结尾我才慢慢的意识到这篇文章的含义,盖茨比先生的去世更是体现出那些人的险恶。三次绿灯从追求到实现梦想的过程,成就了为什么盖茨比先生的了不起。
之前读历史的读本的时候就曾对‘美国梦’有了一定认识。倘若只是盖茨比先生的了不起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之所以让这篇文章了不起就是因为作者打破了那种‘美国梦’,他通过盖茨比先生的命运,对美国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如果一种梦想,有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成为"大人物"的渴望,却缺乏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存这样一些具有人类终极意义的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也必定是短视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虚荣自私的黛熙、傲慢吝啬的汤姆他们的推卸责任直接导致盖茨比的死于非命,高傲说谎成性的乔丹……这些对人物的准确刻画,也让小说中的尼克对上流社会的自私、冷漠和虚伪进行了批判,从而对美国梦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否定。
面对一种所谓的道德上的自省。全文开头就说过:如此自夸宽厚待人之后,必须承认的是,我的宽厚也得有个限度。面对社会上很对人的行为,他们或许都会有一定的理由做支持。我曾说过,每个人践行某种行为其背后一定有一个让对方琢磨不透的条件,除非他会告诉你。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不能因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去评论另一个人的好与坏。而作为化身主人公尼克的作者,你读到的是作者把自己装进了文章。因为作者本身对道德看法很自省,所以面对黛西、汤姆等人的道德缺陷和丑陋外表以后,果断选择了离开这两个人,而且再次寻找、再次敬佩那个之前隐没很久的盖茨比先生。
当你读到作者文章结尾,盖茨比的父亲盖茨先生送她的孩子走的时候,你很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每一个父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得比他早,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父亲的梦想继承者,。但是盖茨比却走得那么早,以至于没有人明白和看清他的梦。
盖茨比先生的一生,有幸运、有破碎,往往一个懂得世界的人却很不幸的过早离开世界。
其实很多人很难读懂那些作者到底怎么想的。我就很敬佩小说家,因为小说的描写比一个散文难得多得多。外国文学的描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到的。写作不一定非要开门见山,倘若把一部小说写到跟剧本似的,也是非常成功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含义做铺垫。小说比一个剧本更好表现出其中心思想。
让写作成为一个‘活’的东西,让读书成为一个值得去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过出那种丰富充实的样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不是充实的前提。我们要在充实之后更好的去回忆曾经的瞬间,尽力去改变和推翻当初愚昧的‘自己’。
“他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缤纷的图案,完全是天生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