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故事简 • 茶

学茶记(12)-茶好不好喝,谁说了算?-知鱼茶室柯永旭

2016-06-27  本文已影响529人  知鱼茶室柯永旭

茶好不好喝,谁说了算?

上周四,和老赵他们几个一起打羽毛球,按照惯例,打完后在球场附近的小馆吃饭,喝酒。老赵的朋友从香港带了一支2005年产的红酒来喝,南非Vergelegen酒庄的出品的赤霞珠。据说,当年拍卖花了2000多港币,现在不知道值多少钱了?我感觉是我喝过的最棒的红酒了,让人迷醉销魂。我一说,你就明白它的好了。它的香气是很结实的,象固体,稠厚的化不开,威而不烈。反正我很喜欢。

喝着美酒,大家说起约时间到我的茶叶店,要我泡最好的茶招待他们,我答应了。这时候老赵问:什么叫最好的茶?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店里价格最贵的茶,就是最好的吗?好像不对。反过来,价格便宜的茶比价格贵的茶好吗?这更加不对了。隔了几秒,我回答老赵:茶好不好,没有绝对标准,只有个人标准。老赵说:你说的不对,有标准,我给你说道说道。

老赵说起了故事。7-8年前,朋友带他去拜会一位业内大老板,想着接洽生意做做。到了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亲自泡茶招待他们,泡的是陈年生普。寒暄过后,大家边喝茶,边交流。过一会,老板问老赵:这茶你喝的惯不惯?(老赵是北方人,老板是南方人)老赵以前不喝普洱的,只喝绿茶,哪里懂这茶好与不好,觉得还不如自己平常喝的绿茶。不过,在这种场合,老赵肯定得回答:这茶好喝,以前没有喝过这么好的茶!老板听了之后来了兴致,告诉他们这茶是从那里得来的,有多么的珍贵,口感有如何的出众,还顺带普及了普洱茶知识。老赵听得云里雾里的,只知道点头称赞,反正也不懂。最后,生意谈成了。所以,老赵笑着说:茶好不好喝,老板说了算!几个老板坐下来,看看那个老板最有钱,最有钱的老板说茶好喝,茶就好喝。他说不好喝,那就不好喝。所以,老板的话就是标准。我们几个听完,哈哈大笑。

老赵说的虽然是笑话,但是也表明了一个事实:茶好不好喝,没有绝对标准。仔细想想,很多东西,特别是吃的喝的,还不都是这样吗?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才有了成语---“众口难调”。茶叶还特别复杂,有不同地方的产区,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茶树品种,排列组合起来,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产品库。例如,潮汕人最爱喝的单枞,香型就有10种以上,除了最出名的鸭屎香,兰花香,还有其他各种。

口味没有标准其实无所谓,如果价格能够相对的统一,也不影响茶叶的消费。然而,不像其他食物,茶叶的价格太乱了。譬如,上天猫搜索“西湖龙井”,有的标价一斤6000块,有的标价一斤200块,价格相差了30倍,它们都是同样的东西吗?如果说品质有差距,那差距究竟在哪里?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巨大的困惑。有句老话,叫“一分钱,一分货”,说的是品质和价格的一致性。在成熟稳定的普通商品市场上,价格和质量具有一致性,质量好的价格高,质量差的价格低。而且,质量的好坏很容易判别出来!例如樱桃,多数人喜欢个头大,甜度高的,所以价格就卖得高,个头小,甜度低的就便宜,贵的一斤卖100块,便宜的一斤卖20块,价格相差5倍。当然,也有人爱吃不甜的,个头小的樱桃,不过那是少数人。

难道,由于喝茶人的口味不一,不好确定标准,所以定价没有依据,只好乱来吗?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发现茶叶的定价和别的食品一样,其实并不例外,同样遵循--质量决定价格--的逻辑。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下,茶叶的初始销售对象并不是消费者,而是经销商。经销商根据自己的判断,认可某款茶叶的质量,以及对应的报价,才会采购进货,之后再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如果经销商出100块买A款茶叶,50块买B款茶叶,那么他肯定认为A比B好,否则他不会花100块买A。如果有很多的经销商都愿意以100块买A,那么A的定价就是稳定的,成功的,100块也基本对应了A的质量。要知道,经销商可都是内行人。

经销商是怎么判断A的质量比B的质量要好呢?他们凭什么认为A比B要好喝?

如果你到某个茶店买茶,例如西湖龙井,先不问价格,泡几款试喝,你自己就会识别,知道那一款茶叶的香气更浓,滋味更醇,除非你的口腔敏感度不够。所以,好不好喝,就是质量的标准。怎么得来?只能是通过对比得来。经销商也一样,他也是通过茶汤口感的对比来确定那款质量更好。其实你也有标准,但是你的标准只对比了几款茶,确定几款茶的质量等级顺序;专业的经销商的标准是建立在对比了几百款同类茶的基础上,他的标准比你更具有代表性,更权威。更多经销商的标准集合在一起,就更具有代表性,也就成了市场的定价基础了。

所以,茶叶的好坏标准,和文学作品的标准类似,是确定无疑的存在。如冯唐所说,一本小说的质量是有一条金线存在的,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只不过,不经过必要的训练,普通人难以掌握而已。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