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懂一大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想改变,我们要怎么办?
减肥很痛苦,戒烟很难。经常也会听到一句话,懂得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改变很难。我们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从心理学讲起。心理学上讲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互相影响的。
比如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认知,最终改变来访者的行为模式;理性情绪疗法是从情绪入手,让你先释放情绪,再和你一起分析不合理认知,调整认知改变,最终目标也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行为派的方法论,从经典的华生、斯金纳到后期的社会学习理论等,更多关注行为的直接改变,认知的成分偏少(不否认认知的作用)。特别是日本人的森田疗法(其实也是行为派),它对强迫症、焦虑症的治疗效果特别显著。该疗法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当一直关注认知,来访者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强迫思维,不能自拔。而直接从行为入手,去做,干,可以跑步、可以忙着收拾家务,可以去逛街等,避免陷入思维的小人打架。这时往往情绪会从最低端开始舒缓。当情绪好转时,人的认知也会跟着改变,不再那么悲观,思维也会打开,能考虑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认知、情绪、行为互相影响的逻辑,也是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思路。
这个逻辑的使用,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是先从认知开始的,我们需要想明白一个任务的背景和目标,考虑各种困难和可协调的资源,以及各个时间节点等,接着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始行动。当做成功了,就会有成就感,情绪就会高涨。如果没做到让自己满意,就会情绪低落、失望。
而对于想做自我改变的人来说,这种方式是不奏效的。“我懂很多道理,可是还是不会做,还是没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好“”,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我的短见——你的“认知疗法”失效了,需要重新来考虑这个逻辑的应用。
我想起了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上学那会她是偏内向、不善言谈、爱学习、家本地的,没事就回家的姑娘。后来毕业了几年,我发现她变了,变的热爱运动、热爱旅行(穷游那种方式)、喜欢参加各种团体活动,爱跟别人讲话了。有次,我就跟她聊,你变了,你怎么做到的?
她说,是啊,我也觉的我变了。认真的总结了下,她讲到,一次旅行改变了我。当我去了西藏、青海,顿时发现了很多的美好,从未见过的美丽风景、风土人情、别样建筑、不同地域人的思维方式。那种兴高采烈、激动的画面,我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晰。她又接着说,原来有这么多可爱的事物,我要好好看看,好好感受,好好热爱生活。这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去了很多地方去旅行,情绪一直欢乐着。慢慢地,思维认知也有了变化,自己也不再那么局限,开发了很多的兴趣爱好,人也变得活泼了很多。现在都已经读完博士了。
这是一个鲜活的从行为入手,去改变自己的例子。不去想象,直接开干,做些未曾接触的事情,去旅行、去钓鱼、去支教、当志愿者、为自己做份美食等等。动起来,你会发现,还挺有意思,还会产生愉悦感,当一个人情绪很积极的时候,他的思维往往会更开阔,想问题将会特别全面。而那些先思后做的改变计划,往往都是失败的。
这里又有个隐藏着的逻辑。当按着计划做一些事时,比如每天坚持写1000字,突然有一天不想写了,你的认知跟你讲,唉,工作加班太辛苦,算了不写了吧。一旦有这个认知(精神)蹦到你头脑,你的“行为“”(身体)就会受到影响,他俩总会统一一致的。结果就是不写了,有了第一次,大家都懂的,这个计划一定长不了,一定会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我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当我感受到了认知(思想)阻挡,我会立马停下来思索,直接开干,就像现在,写着写着,我就开心了,越写越想写。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还是这个原理。我先行动(行为),我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我的思维也被扩展了。
心理咨询,我的愚见,就是两大基本派别,一个是行为主义;一个是精神分析。曾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接触了很多精神分析的治疗案例。自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让你“重新生长一遍”,挖掘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段,研究梦,分析潜意识的焦虑症状、内心的情结。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以成人的视角重新理解、认知当时的人和事,重新成长。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有的会长达几年之久。一般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也都会寻找其他心理咨询师做自我成长。
精神分析其实也是认知疗法,是通过各种分析,达到认知调整,最终改变行为模式的目的。
不论哪种方式,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想明白这点,我们再去想想我要怎么做。(关于改变,我的愚见,欢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