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芋梗煮毛豆说“和”
2023-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先引一段潘江涛先生写“芋梗煮毛豆”的小文: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王维《田家》) 江南人习惯把绿叶蔬菜统称为青菜,其语类若水果,是一种泛指。芋荷梗,乃毛芋梗之俗称,不属青菜之列。农历七月,毛芋收获,芋梗多被弃之芋田。汤溪人则别出新裁,捡拾回家,剥去外层,留下未曾见光的雪白嫩芯——纤维少,水分多,口感爽脆。五花肉片略煸,倒入奶白的芋梗片同炒,再加少许酒槽调色增味,就是汤溪菜馆常见的“酒槽肉片溜芋梗”。倘若芋梗量多,亦可切段腌渍,再适时“嫁给”毛豆。芋梗毛豆,梗欢豆爱,珠联璧合,成功跻身“汤溪十碗头”之列。

我在引用时增加了诗名和地名,尤看中“芋梗毛豆,梗欢豆爱,珠联璧合”这十二个字。为什么?因为贯穿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核就是一个“和”字。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和”是一个常见的词,“和”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阐释,具体到中国菜,“和”体现在中国菜的整体构成和最终呈现的款式上:一、菜品味道是一次成型;二、通过加工制作充分发挥食材的特长,融合衍化;三、加热中调味,一次装盘。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9月15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