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涌律师的股权文章专题

怎样理解非上市公司股权设计的五大原则?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132人  丁涌
WechatIMG2415.jpeg

此前的五篇短文,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设计的原则,即:控制、凝聚、预见、动态、共享这五大原则,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

这五大原则,是一个递进关系。

我们首先说到的原则,是「控制」原则,所谓控制,就是保障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的利益。因为他们是公司的核心,是公司的灵魂,也是他们才有做股权架构设计的动机。保障他们的利益,是整个原则框架的基础,是原则中的原则。

在充分考虑了「控制」原则之后,我们会意识到,公司不可能只有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还有其他小股东、高管和员工。如果他们对于公司的控制过于死板,而使得其他小股东、高管和员工觉得没有动力,势必和老板离心离德,这样的情形是不可能搞好公司经营的。因此,在做股权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好并设计好,凝聚他们的力量。因此,「凝聚」构成了股权设计的第二项原则。

公司的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那么,对于未来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即「预见」原则。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如引入新的资源和投资人等,预留股权等空间,且在股权设计上有进有退。

基于「预见」的原则,我们会发现,因为环境多变,且不可能在公司设立之初就能准确判断,把股权固定下来,加之每个成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在股权设计上,要设计一个动态的分配机制,以体现公平。这称之为「动态」原则。

在上述原则之上,我们发现,一家公司,可能是有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发起设立,有股东、高管加入,还有员工参与工作。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一家公司的价值。因此,任何一家公司,其实质也是由全体参与者共享的。

并且,全体参与者的工作,都是致力于公司股权价值的提升。这也是股权设计的重要出发点。那么,毫无疑问,在做股权设计之初,就应当明确,「共享」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所以,股权设计的原则,从「控制」出发,到「凝聚」——「预见」——「动态」——「共享」,构成一个完整的原则框架。

怎样理解股权设计的原则?

或许有人会说,这五个原则,对于初次接触股权设计设计的企业家来说,是不是太抽象了,不实用。

我觉得,这五个原则,无论是对企业家对老板来说,还是对于做股权设计的律师来说,一开始就要把这些原则放在优先的出发点的位置,要摆在桌面上来谈来思考。

我的看法是,所谓「原则」,是指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是基础,是出发点,构成整个的原则和框架。

同时,任何股权设计的架构,都必须符合这五大原则,才是好的设计。这也构成一个检验的标准。

只有在原则框架指导下的股权设计,才能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避免发生错误。并在原则的指导下,掌握并完善实际操作。

(我正在参加一个连续日更一文的持续写作的事,感兴趣的朋友请猛戳下图)

WechatIMG158.jpe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