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凡》第一篇 (3)
云谷禅师接着对了凡说: "如果不反躬自省,只是一味向外求取,那就由命数决定了,结果是内在没修正,外在也没真正改变。"
"孔先生占卜你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云谷问了凡。
听了了凡讲过以后,他说:" 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吗?应该有孩子吗?"
了凡想了很久,说:" 不应该。中科的人,有福相。我福薄,又不去积功累德。我性子还急躁不耐烦,不能容忍别人。有时候,自以为智商比别人高,就乱说话做事,不加考虑。这都是福薄的表现,怎么可能中科举得功名呢。"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有洁癖,这是没孩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生万物,我好生气,这是第二个原因。爱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残忍则是不能化育的根源,我因为吝惜名声,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好名声而帮助他人,这是第三个原因。多说话耗气,这是第四个原因。第五,我还爱喝酒。第六,我喜欢整夜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保养心神。其余的过失错误还太多,没法细致列举了。"
云谷说:" 不光是科举啊!这世界上能享受千金产业的人,必然是千金的人物。能享受百金产业的,一定是百金的人物。该饿死的人就会饿死。上天不过是依着每个人的福报来给予,哪里加入了一丝一毫的偏袒。那要孩子这个问题来说,有百世子孙的德行,就有百代子孙保这份德。有十世子孙的德行,就有十世子孙来保他的德行。有三世两世的德,就有三世两世子孙。后继无人的,那就是福德积累太薄了啊!
了凡四训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过错,就把之前影响你不能中功名,不能生育的问题,尽力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包容,务必要和谐友爱,务必要爱惜精神。从前的种种,就好比已经断掉死去,今后的种种,就要从今天开始播种。这就是超越命数,以义理为本的再生之身。"
"血肉之躯是有定数的,义理之身却能感同上天。《太甲》讲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说过,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你命里中不了科第,没有孩子,这属于天作孽,也就是天生带来的,还可以转变。你只要从今开始,扩充德行,力行善事,多积累阴德,这都会是你自己积下来的福,自然能享受得到。
《易经》是用来给君子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命运不可以改变,那《易经》还有什么用呢?而且书里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相信吗?"
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深信不疑,拜了禅师,表示受教。
了凡四训每次读到了凡先生反省自己过愆的部分,都会不由得照见到自己。他反省的内容,也给我们明了理,比如那种"直言直行",有些人拿来自我标榜,实际上不顾他人感受,损害了和气,是福薄的表现,应当谨言慎行,厚德载物,别拿自己的道理贸然评判议论。
还有云谷禅师讲到了义理之身。我们的人生非常宝贵,有时我会不由得想,如果虚度一声将是多么大的遗憾!那么怎样用好宝贵的生命,怎样才不亏对生而为人的机会呢?去培植这个"义理之身"就是一个答案吧。依着义理来做人,随着想的、说的、做的在转变,全身的细胞储存进去的信息也会变,那么这个义理之身,就真的会"刷"出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