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2022-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慈天元

就宗教文化与魏书生商榷

慈天元

      4月14日,我结束了在衢州历时一个多月的交流活动,返程回宿迁。临行前,再次学习了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一段演讲视频,他在演讲中说道:

      “佛学可不是宗教啊,佛学不是宗教是科学。学佛的目的就八个字:离苦得乐,转迷成悟。佛学的修炼过程,非常清晰明白,是人都懂,就八个字。没有个别人说的那么复杂那么麻烦,那不闹的吗?佛学的修炼过程就这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学的基本思想,既不讲鬼,更不讲神。他讲的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便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哪里?佛在每个人的心中,他讲的多科学啊,他说啊,所有的活人内心皆有佛性,也皆有魔性。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勤奋、积极向上、乐观的成分;也有什么?懒惰消极、颓废悲观的因素。人的责任在哪里?他说人的责任在眼睛向内,不攀不比,高高兴兴,超越自我,守住自己佛性的一面、勤奋的一面,乐观的一面,坚守坚守再坚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日有所积,月有所累,日积月累,立地成什么(佛)?完了,就这么简单。”

天元评论:

      魏书生老师的上述演讲内容,把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讲得很明快,也很通俗。

      这里需要商榷的是:宗教有狭义和广义的范畴。狭义上,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 而广义上,佛教自身有一个定义:内证为宗、设化为教。所以东、西方文化虽然都同有“宗教”的名相,其内涵确有天壤之别。

      所谓内证为宗,指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悟,这是智慧的内源。有了这个基础,再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感化他人,就是教育事业。

      因此用西方的宗教观来理解东方文化,起步点就错了。这是我们在文化对比中要引起重视的方面。

      佛教就是佛陀遗教,也就是佛陀生前遗留下来的教育体系,后世在流变过程中有所异化。佛学和儒学有内在的一致性,佛学倡导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儒学倡导“止于至善”,无过不及。而这一切,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神”来督导。明心见性是佛学的根基,格物知“至”是儒学的归宿。有了明心见性的基础,因应不同文化根底的人群方便接引,也就有了佛教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有了“大学”之道,儒家才能历久弥新,返本开源。

      关于广义宗教,我们有这样的提法:聚族为宗,归化为教。全人类通属于“人族”,不同民族都是“人族”地域化生存形成的特定历史文化的积淀。有了天下共族的意识,各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也就有了融解的方向。

      人成即佛成,而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慧命灵源。

      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华地理范畴内,人文历史的延习。世界地域文化,是包括中国地域文化在内的,有祖源、有流变、有碰撞、有融合、有扬弃的历史进程。

      人之为人,需要文化的哺育。文明,由昰而生。

魏书生简介

      魏书生,男,汉族,1950年5月4日出生于中国河北省沧州市。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第十届辽宁省政协常委。

      退休前曾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台州书生中学校长, 粤港澳大湾区百人讲师团荣誉团长 。

2022.04.14

日记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