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训练营|前言之拖延症懒癌完美主义集于一身,我是不是没救了
这是一篇早就想写的内容啦,本人是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这一次鬼使神差地报名参加了简书上时间管理的课程,要知道我可从来不是一个知识付费的簇拥者,所以你知道这有多难得了。
为了让大家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课程的效果,在正式说两堂课下来我get的系统方法之前,先brief一下背景。
上辈子我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因为宇宙永恒,亘古不变,所以才会对时间这么没有概念。基本上我做事情的风格就是抠细节,追求完美主义,有时候容易三分钟热度,有时候又过于对一件小事头脑发热。虽然深知自己在高效率、抓重点、守时间等方面诸多欠缺,但是苦于一直没有办法能够改掉缺点。
之前走过的弯路和经验如下,希望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踩雷入坑概不负责。
(1)痴迷各种提升效率的软件
之前有下过10多款高效工作的软件,例如clear、suru、be focused、怪物闹钟等等。最后留下be focused,也就是著名的番茄工作法:每25分钟高效工作后闹铃提醒休息5分钟。
好处:做某项具体事情的专注力提升,对小白效果超棒。
坏处:现实操作中有几个比较大的bug:
a、不符合工作场景:大部分需要专注的时候一定是有其它人在场的场景,如果空旷无人无Wi-Fi,也不需要提醒自己来专注了。这时候闹钟声音太大,影响其它人;声音太小,则没有办法提醒自己。比如开个会或者在图书馆,突然响起你的闹钟声,多尴尬呀,这是作为app不是很方便的一点。
b、一旦被中断,成就感被打破就很难坚持。用番茄最爽的地方在于,我能够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来,我按照目标每天高效工作了多少个25分钟,完成了多少个番茄。但是工作中总会遇到特别忙碌的时间段,一下子忙个几个小时。如果这段时间我忘记了开启番茄,那感觉就像明明考试考了一百分,但是老师说这次测验我们不通知家长。太难受了,没有成就感之后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原动力。久而久之,打开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
c、缺少对时间整体的规划,后续数据分析的功能较弱。
番茄只适合用来对某个单独事件提高专注效率,但不适合拿来做分析及规划的内容。举个栗子,你可以给25分钟番茄时间命名一件具体事项,例如“写周报”,但是你不会去命名“工作”。因为你是为了证明自己做“写周报”这个事项是高效的,以及想记录自己做好这件事情需要多久。没人知道怎样判断“工作”25分钟是否高效。
但是如果在命名番茄时间的时候采取这么细的规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你每做一件事情都需要重新命名一个事项。“写规划”、“写日记”、“用户调研”通通变成一个事项,这样你开始使用番茄的成本会变高,而且在做数据的后续回顾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变成,某年某月,你花在写周报上的时间有xx小时,写日记上的小时有xx小时,而不是工作多少小时,娱乐多少小时。我知道一年写周报要几个数据有个毛用啊?生气~~
(2)用Evernote,备忘录等方式给自己列to do list,时间规划表
好处:条理清晰,不容易忘记任务。
明确了自己一天的事情,靠这个鞭策自己不能lazy真的很有效果,做完事情之后打勾超有成就感。不列to do list我能荒废一整天时间,然后晚上11点再挑灯写稿!
坏处:跟时间管理没有关系啊喂,还是很容易完不成任务。而且产生很严重的负罪感。
有一次,我花1个小时安排了我第二天的完整行程,结果很鱼唇地发现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然后照样没有完成想做的事情,天天都活在“我没有完成to do list”“我大概已经是个废人了”的阴影下,每天都活在自我怀疑又自我安慰的冰火两重天中。
(3)阅读相关书籍
好处:一本好书能够带来有效的方法,且受益终身。
坏处:投入产出比低,实践起来困难。
看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书已经记不住名字,但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我还是墙裂推荐一下。出自日本作家古川武士,豆瓣评分8.3,某一段时间上过当当还是亚马逊的销售榜首,绝对值得一读。书的页数不多,而且把“习惯培养”这件事的各个阶段,从理论到实操(第一声,谢谢)剖析得明明白白,让你看完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顺利培养了最简单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但也有不好的地方,纸上看来总觉浅,得知此事必躬行。时间久了之后,文章的一些精髓我已经不记得,二刷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而看花了这么多时间看来有用的书也就这么一本,投入产出比有点太低啦。
公众号改名为《最后的730天》,因为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改掉拖延的坏毛病,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今天先把自己的经验抛一下,然后明天总结上完时间管理的课的精华部分,供大家参考。放大招~~准备接招吧,夯夯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