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回味无穷的搅团
文/云中荷风
今天上一道美食——家乡那让人回味无穷的搅团。
搅团,本是家乡的一种普通的饭食。最初都是用新鲜的玉米面做的。
人大多怀旧,尤其是在农村长大的女性,大多喜欢吃搅团。过一段时间,就要打一锅搅团尝尝。这一点让男同胞们不能理解,他们会说:“搅团有什么好吃的?黏糊糊的,又不顶饱,还不如一顿芹菜拌汤(家乡的一种比面汤稠一些的汤食)好喝呢!”不管男人们怎么说,女人们说干就干,虽说如今日子好了,可就是想念那搅团的味道。
“好搅团,要搅百搅”。做搅团是颇费功夫的,先将玉米面用水拌匀成糊状,在加热的同时要不断地用擀面杖搅动,以防粘锅,搅动多了,做出的搅团味道也很劲道。
搅动也是有方法的,要顺着一个方向搅动,在锅里沸腾的情况下不停地搅动,是非常热而且极其花费体力的活,搅动一会就会让人热汗直流。而且随着不断加热,锅内的面糊糊会越来越粘稠,面糊的劲道越来越大,搅动起来很费劲的。搅动地时间越长,面糊糊就越均匀,到很均匀时,再加入一些水,慢火烧开,继续搅拌,直至水和面拌匀了,软硬适中为止(蘸在筷子上不能很快滴下为佳),就可以出锅了。
搅团的吃法有多种。
最简单的吃法叫做水围城。直接从锅里盛出放置碗里 ,这就是城;浇上提前准备好的盐醋辣子调制的汁水,红艳艳的,这就是水 ;再放人炒好的绿绿的韭菜、焯过的苜蓿、灰灰菜或菠菜。红红的汁水,绿绿的蔬菜,金灿灿的搅团,看看馋虫就会被勾起。用筷子顺着碗的边缘夹上一筷头蘸了汁水的搅团,就这纯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别提多美了!不过,切忌搅拌,否则就是拌汤了,不好吃了。
这水围城的名字可是有故事的。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西祁就是今陕西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军中都很厌倦了,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
做成面鱼也很好吃,我们小时候叫做漏鱼鱼。先准备一盆凉水,一手拿着漏勺,一手盛一勺搅团倒入漏勺内,搅团就从漏勺的圆孔里漏出来了,像一个个寸把长的黄灿灿的小鱼,浮游在水盆里,非常可爱。
之后将漏鱼滤水捞出,加上适量的盐醋辣子调制,再配上各种菜,干拌。过水的漏鱼不凉不热,滑溜爽口,非常好吃。
一般做一大锅搅团,现吃多吃水围城和漏鱼,剩下的就用勺子盛出来,放置在案板上或是大的盘子里,用勺背均匀推平,厚度大约有一厘米多厚,摊开平铺在案板或盘子里。等晾凉了,可再切成一两立方厘米大小的小块或者长条状,配上盐醋辣子汁水、蒜蓉、蔬菜,清凉爽口。
也可热着吃,烧好水,将切好的小块搅团放到锅里,火至沸腾后及时关火,不能长时间烧煮,否则搅团块就会成了糊状。配上韭菜葱或绿色蔬菜,调制成自己喜欢的味道,吃热汤搅团,或者吃浆水搅团,也是很美味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晾凉的搅团切成大约10公分见方的方块,存放起来。想什么时候吃,凉拌、热着吃都行。
不光搅团好吃,做了搅团的锅底会有锅巴,慢火烘干,咬一口嘎嘣脆,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小孩子为了吃锅巴,常常是候在锅边占着,只怕别人抢了去。
过去吃搅团的日子多。因为缺粮食,几乎隔天就要吃一顿。大人们尤其是父辈们,他们干体力活的,就不爱吃搅团,因为搅团全部是粗粮做的,玉米面的,荞麦面的,甚至还参杂了高粱面的,吃了不顶饱,半晌功夫肚子就饿了,干活也没力气了,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凑合填饱肚子。
现在吃搅团就成了一种生活调剂了,粗粮成了必须的保健品 ,做搅团时,好多加入了一些麦面,也有做粉面鱼鱼的,更劲道了,甚至成了一道美味可口的菜。不想自己做,也可以去店铺里吃。
吃着搅团,就会想起关于搅团的故事来——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住队干部,被派到一家去吃饭。那家主人招待很热情,不停地让干部夹菜吃,一会说:“您吃这个。”那位干部回答说:“一样。”一会又说:“您尝尝这个。”那位干部又回答说:“一样。”
哈哈,可不是一样么!他们家的菜是调制的凉搅团,吃的馍是玉米粑粑,喝的汤是热的搅团,整个一个玉米荟萃宴!过去人们常常说着这个故事乐着,也算是对穷苦日子的一种解嘲。
人们常常把事情杂乱比作打搅团,形容脑子糊涂的人说是你比搅团还黏。所以说吃着搅团,可不能把日子打了搅团。那样,就麻烦了!
如今一边吃着美味搅团,一边回忆小时候吃搅团时的故事,竟觉得那时的苦日子也甜蜜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