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六大门派之六—人本主义,让人幸福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是研究怎样让人活的更好、更幸福的心理学,它挖掘人们向善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叫积极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把人当人。
其他心理学派在看待一个小时候家里很穷的人,长大了会怎么样?压抑的欲望演变成人格暗黑,这是精神分析。养成节俭吝啬的生活习惯,这是行为主义。对世界的认知加工使用匮乏模式,这是认知科学。而人文主义则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他想改变,他就会按照自己以为的最好的方式在改变。
人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是活生生的人,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潜能,我们要对每个人的意志充分尊重,这就是人本主义的基本看法。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他认为人就像一颗种子,汲取知识、经验的养分,提升自身才智能力,逐渐长大。功能主义认为人的变化是适应环境,而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摆脱环境制约,实现自我超越。
一颗树苗不能只看到它小时候歪歪扭扭,而要看到它不断生长的内在动力,一个人不需要老师、家长的教育,自己就会改变,就会越来越好。
人本主义价值观,你好我也好。
人本主义认为,你有任何追求都是好的,别人无权评判,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金钱,有人享受宁静,他们都在自我实现。
一个中学生,天天玩手机,不学习,也许是通过对抗,实现自主性需求。有些偷窃,道德素质有问题的人,也许是通过损坏他人,解决自己家人的物质匮乏问题。在人文主义看来,都只是这个人对“好”的定义不同,人文主义做到了一视同仁。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隐形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学习成绩,大家都有统一的好坏标准,会赞美一些人,会否定一些人。站在学习者的自身立场,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向更高层次转化。
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开创“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的欣赏和接纳任何人,一个学生成绩无论好坏都是好的,都应该被爱,我们把注意点放在他的自我实现上。
我们不禁困惑,无条件接纳会不会带来纵容和不思进取,这就说到了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我们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增加了接纳和包容,一些问题会自动逐渐消失。
在罗杰斯之前的心理咨询者都被称为“病人”,这之后就叫做“来访者”。这样就带来两个转变,一是咨询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为别人提供服务。二是如果不知道怎样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么只要信任他就够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由自身去决定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在强调个性化的今天是一种很契合的答案。不同的心理流派描述的是一个人的不同侧影,每个学派都对自身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深入,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让我们一起学习精彩纷呈心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