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叛逆”的另一种选择:读懂“不”背后的“是”

2022-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邵华nvc

跟一些妈妈聊天,他们表示,孩子进入四、五年级以后,叛逆期开始了,没有了以前“说啥是啥”的听话。一些科普读物上,也会把孩子的某个时期定义为“叛逆期”。其实对于“叛逆”这个词,我是持有不同意见的,“逆”和“顺”都是评判,以家长的意愿为参照,孩子的不同意见就是“叛逆”;以孩子的意愿为参照,家长的不同意见,是否也可以称为“叛逆”呢?

跳出是“顺”还是“逆”的评判,去看一看孩子行为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就有了另一种选择:看到事情的全貌。就像是看一幅太极图,黑或者白都不是全貌,既有黑又有白,甚至黑白之外还有一片广阔的空间,才是完整的。

所有行为都是满足需要的尝试,不要只盯着行为的“顺”还是“逆”,向源头出发,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我们才会看到真正的人。

写到这里,我心里充满包容和接纳,我愿意从整体上去感知孩子的状态,不再评判,看到立体的活生生的他。

想起亮亮三四岁的时候,整天把“不”挂在嘴边,我的同事都知道这个爱说“不”的小孩,反思原因,一部分是他的确有比较坚定的自我,还有很多的原因是我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强迫他做某事。

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小时候不喝水,我就吸引他看窗外的风景,趁他不注意,往他嘴里喂一勺水,他有时会顺势喝下去,有时发现了就会吐出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愿意喝水。

还有一次,大约三岁,吃饺子时,他想自己伸手去盘子里面抓。她姥姥手疾眼快的给他夹了一个放到碗里,还一边劝着“这个饺子最好了。”我明显的看到他十分愤怒,拿起姥姥送来的饺子,啪的一下扔了出去,大哭起来。他姥姥一脸的困惑: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叛逆”,其实,人家只是希望可以自己拿饺子。

最近两年,他经常说:“妈妈,我是不会听你的话的,我要自己说了算!”“我想几点写作业就几点写。”当我不用叛逆这个词来形容他时,我看到了他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到了他对自主的需要,那个“叛逆”的孩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满满“内驱力”的孩子。

所以,我们家的对话变成这样:

妈妈,我是不会听你的话的!

你想自己说了算?

是的。

妈妈,我是不会写作业的!

看来你有自己的计划,愿不愿意跟我说说?

我要先下楼溜一圈儿再写作业!

好的。

这句好的的后面,甚至连一句你要遵守诺言之类的嘱咐都不加,因为我相信他一定可以遵守诺言。即使他不遵守诺言也不要紧,我依然可以在自我同理的基础上有所选择:继续诚实表达自己,或者是同理倾听他。总之,在评判之外,我们总可以选择到一种方式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这个需求,不是他想要的某种东西、策略,而是诸如:爱、理解、接纳、自主等等人类共通的精神养分,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是一致的。

写到这里,我内心是激动的,作为一个妈妈,不把孩子看成实现自己某种愿望的工具,而只是看到完整的他,支持他发现自己的热爱,活出自主的人生,多么美好,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