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成《论语通读》礼崩乐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说到季氏:他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居然采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纵八横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样的事情如果都能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在孔子眼里,君臣之道,应该各有各的等级和相对应的礼节要去遵守,在古代祭祀的规模,曲子,跳舞的人数,用的乐器都有严格的限制。臣子视若无睹的破坏,是种社会风气,君臣制度的僭越
礼的内容很多,军礼、祭礼甚至酒礼一套一套,号称“当年不能穷其学”,你只需要了解下面这点就够了。礼大致可分为礼义、礼仪和礼容。所谓礼义,就是它的理念;礼仪,就是各种礼的正常仪式;礼容,就是行礼时和日常起居时的内在情感和动作规定。孔子说礼崩乐坏,就是在礼义、礼仪和礼容这三个方面纷纷脱节,它们既不能在国与国的互动交往中发挥真正的制约作用,同时各国诸候、卿大夫也不按照规矩执礼,包括在音乐的配合上也由着性子胡来。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鲁国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祭祀祖先大礼完成后,也唱着《雍》这首诗来配合着撤掉祭品。孔子说:《诗经》里有“诸候公卿作助祭,天子肃穆又端庄”,这样的气象在三家的家庙里哪儿能找得到?孔子想点破的是:这首诗歌是天子祭祀时候用的,你们卿大夫根本不配用。当时公卿家族逐渐膨胀起来,各自发展起自己的势力。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仁心,那他执礼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仁心,那他演奏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鲁国人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礼,与其仪式奢华,不如俭约务实。对于丧礼来说,与其完备周全,不如内心悲哀。礼和乐都是外在的形式,是为了让内心真正的感情有一个表达和寄托。孔子倡导的是人的真实情感,比繁文缛节的仪式更来的重要。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说:蛮夷之国虽然有君,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呢。春秋三百年,不断壮大的各诸侯国统治者们彻底打乱了原有的社会规则。在孔子这样的保守主义者看来,君王的名号和地位已经完全不能和正义、道德、真理等合法性概念等同了,所以孔子才执着地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能够阻止挽回这件事情吗?冉有说,不能阻止。孔子发出浩叹:呜呼,难道泰山的神还不如(向我问礼仪的鲁国人)林放吗?按照周代的礼仪规范,去泰山行祭祀山神之礼,是天子才能去做的事情。孔子晚年已经没有力量去直接参与政治,来改变礼崩乐坏的现象。这里有谴责也有无奈。
社会形态的改变是随社会经济实力改变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很能涵盖,如果要想求得稳定,必须要有过强的经济军事能力,否则是不能单凭礼仪制度来压制维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