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复述《论语别裁》1(上)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抗知体

南公开篇帮我们厘清的概念:

1、明朝皇帝下令必须采用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注解的《论语》,所以后人被限制在了“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如果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孔夫子的智慧就会变成宗教的教条,只会引起反感。

《论语》讲的是,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2、到底如何理解贯穿孔夫子著作的“学”和“习”?

学+(时)习=学问

“学”:不只是文字的书本,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

“时习”: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

“学问”,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文学,更不是知识。

文章好,是这个人文学素养高;有知识,是这个人知识渊博(我想到了百度、人工智能);但是学问,哪怕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

我的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知行合一。

无论这个知识是从书本学来的,还是别人教导的,又或者是生活观察来的,只要不止步于“知道”,而是把这些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得出自己的答案和结论,总结复盘后的东西才是学问。也才是自己的。

否则,书背得再熟、口号喊得再响亮,也一无是处。

就好比,我把关于自行车的所有的原理搞得再怎么透彻,但就是不实际地骑一骑,那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这辆自行车也永远只是摆设。

只有知道了怎么骑,然后骑上去,这样子达成一个闭环,这个“知识”才是有效的。

所以,学问,是从人生经验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3、远方的“远”有多远?

“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这个远方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也有时间上的。

孔子认为只要有学问,就自然有知己。

知己“虽迟但到”,孔子的学问是在他过世后五百年的汉武帝时代才兴起。

董仲舒和司马迁都是孔子的知己。

4、硬生生把火气灭下去的“不愠”算“不愠”吗?

不被他人理解,乃至碰到了艰难困苦、遭到了误解、遇到了打击……然后怨天尤人的人不在少数。

可是碍于面子、碍于人情、顾虑自己将来的生存,在人前却又不得不表现出一副宽宏大量、安之若素的姿态。这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不愠”不可能是从外而内的,一定是自内而外的:

面对不如意的外境,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只会自己痛切反省:为什么我没能达到这个目标?一定是我的学问、修养、做法等等出现了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不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