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平台责任 破解网络招聘“剧本杀”
当前,网络已是求职者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一些不法劳务中介却借此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2021年,吴江区检察院共办理网络求职诈骗案9件27人,受害者达500余人。
去年,该院办理的某服务外包公司诈骗案颇为典型。该公司通过伪造知名企业营业执照等手段,在多个大型招聘网站发布虚假信息,以虚构的高工资为饵,引诱求职者面试,借机收取所谓的工本费、保险费。
网络招聘平台虚假信息频出,平台审核流于形式是重要原因。很多平台为了流量往往降低审核门槛,一些中小平台过于追求企业入驻流量,导致招聘信息泥沙俱下,不少老牌招聘平台也不“靠谱”,对招聘信息真实性、中介经营合法性审核不到位。如上述案例中,嫌疑人就使用了大量PS过的营业执照却从未被平台发现,轻松通过了企业认证并发布职位信息。
当然,一些求职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面对高于市场实际待遇的承诺,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该院办理的周某诈骗案中,被害人在“58同城”看到其发布的招聘信息后,仅被带到厂区转了几圈就对穿厂服、挂工作牌的嫌疑人深信不疑。
要有效破解这一问题,应针对网络招聘的特点,构建多重保障机制,最重要的是必须压实网络招聘平台责任。网络招聘平台向用户提供招聘信息,并从中获得收益,理应依法承担相应的信息审查职责。为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平台应进行实质性审核,适当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并建立跟踪检查和反馈机制,在信息流通的全过程强化自身责任。
在被侵权人维权止损及警示广大求职者方面,平台可设立求职者举报通道并公开处理进程、建立招聘企业信用积分评价制度、依法打击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和定期发布招聘方失信名单。对监管部门来说,可明确网络招聘平台的连带责任,在求职者遇到求职诈骗时先行赔付,以此倒逼网络招聘平台为求职者把好关,主动作为净化网络求职环境。
求职者也应增强防范识别能力,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行业和岗位,不轻信门槛很低的高薪职业信息,多运用官网或第三方平台核实查询。一旦发现被骗,求职者要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防止更多求职者被骗。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强化大数据运用技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措施,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