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你的提问促进孩子发展了吗?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2人  张善实

晚上带着儿子洗澡的时候,问儿子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事情吗?

儿子哈哈大笑,说今天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做操花了10秒钟。我问他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子说他们班同学做测验题目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关于做操时间的,题目说做操需要10(),让在括号里面填写时间单位,他们班有同学写了10秒钟。

我问那好笑的原因是什么,儿子说如果做操10秒钟的话,那他需要多快啊,并且如果只需要10秒钟的话,那他们可以玩好长时间了。

反思我的不好行为:

我当时的反应是儿子不能嘲笑其他人,直接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价值判断,所以批评了他的这种行为,当时儿子就不太想继续说了。

我又问了儿子第二个问题,问今天在学校里的收获是什么?因为是第一次这么问题,儿子显然听不懂这个问题,问我“收获,什么意思啊?”

我告诉儿子说就是你在学校里学习了什么东西?原来不会的,今天会了。包括数学老师教了什么新的内容,讲了什么原来不会的现在学会了;语文学了什么新课文、新故事;美术画了什么,和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体育学习了什么新的动作等。

儿子说数学上,学习到了推理的方法。

题目具体如下:

袋子里有黄、绿、白三个球,赵钱孙每人抓从袋子中出一个球,赵抓出了(   )球;钱抓出的不是白球,是(    )球;孙抓出的是黄球。

1. 对儿子的提问,促进他自己找出方法

这个题目儿子测验的时候出错了,我晚上问儿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儿子说是自己在读题的时候没有读完。

我问他那以后怎么做才能保证不出错?儿子说将这个题目读完,从后面向前推理,先推导出来钱抓出了什么颜色的球,剩下的就是赵抓出的球。

这个是儿子自己能够想到的、有效的方法。

2.为儿子提供新的建议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促进了孩子两个方面认知的发展,一个是可逆,第二个是守恒。

所谓可逆的培养,在这个题目中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的可逆性。

将这个题目中的顺序进行调整,调整为如下:

袋子里有黄、绿、白三个球,赵钱孙没人从袋子里面抓出一个球,(这个前提条件不变,然后将已知条件提前,改为)孙抓出的是黄球,钱抓出的不是白球,是(   )球;赵抓出了(  )球。

将这个顺序一变,变的规则是将已知条件提前,这样这个题目就会简化,是正向来思考问题,比逆向来思考要更加直接和容易。

这个方法不需要告诉孩子,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个方法,发现这个方法的操作技巧,并且自己发现这个方法使用的原则。

这个题目还考察了守恒,只有三个球,三个人,只要其中的两个已知,剩下的就能够推导出来。

3.解决儿子做题过程中自己增加条件、猜测的问题

当儿子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他犯错误的原因是看到问题,就想直接解决问题,如果条件在前面给了,那么他就能够顺利解决,如果前面没有给条件,那他就不知所措,只能猜测。

在做题的过程中,他缺乏守恒的训练,认为每一个回答都是孤立的,所以猜测出前面的答案后,即使后面有了条件,他也不会根据后面的条件去验证、修改前面的回答。

此外,在做题的过程中,儿子容易为题目增加条件。比如:

赵、钱、孙三人可能是工人、教师、和军人。(1)赵比教师重;(2)钱与教师是好朋友;(3)钱比军人轻。问赵、钱、孙三人是?

在解这个题目的时候,儿子就直接为题目增加条件,增加了赵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

这个处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从做题的方面来说,他的这个增加条件是没有依据的。我没有直接批评他增加了条件,而是通过提问来质疑他,让他自己发现这个错误。比如我会问他,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题目中有这个说法吗?题目中问了吗?等儿子说没有后,我接着问他,既然题目中都没有说,你得出结论的原因是什么?是正确的吗?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帮着儿子正确理解数学题中的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快速完成题目。

(2)从儿子思维发展的方面来看,我可以这样引导:“嗯,你的这个想法有些意思,你想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啊?”、“他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对这个题目的结果有影响吗?

通过这个提问能够拓展他的思维,引起他的思考,说不定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通过后面的引导,又告诉他哪些是对解题有用的,哪些是对解题无用的,这个题目的目的、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方法是什么。

多提问,改变评判、建议的习惯,通过提问追究背后的动机、原因和情绪情感,会为孩子带来安全感,从而促进孩子努力思考,这样能够真正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到了一些知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