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中国残疾老人荒滩造林,震惊全世界 ——河北井陉县残疾老哥俩的
最近一篇《一个没有双臂,一个失去光明,两位中国农民获得了CNN大写的赞!》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广为转发,在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两个50多岁的残疾好朋友贾海霞、贾文其相互扶持,在15年的时间里植树上万棵,硬是把昔日荒凉的荒滩变成了一片密密丛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GBS工作室以此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人。
相携相帮14载 昔日荒滩变绿洲
——井陉县残疾老哥俩贾文其贾海霞的种树故事(上)
贾文其背着贾海霞过河。河北日报记者陈腾飞摄
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清澈的冶河,在井陉县冶里村村边潺潺流过。在一片河滩上,茂密的树林蓊蓊郁郁。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鸟儿婉转啼鸣。
十几年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偌大的河滩,碎石遍地,寸草不生。
让这片荒滩变成绿洲的,是冶里村的两位残疾农民——贾文其和贾海霞,他们一个双臂截肢,一个双目失明。从2002年起,老哥俩不懈努力,硬是在这里种活了一万多棵树。
“咱命怂人不能怂啊!走,去河滩种树”
“你拉好我啊,地上滑!”没有双臂的贾文其在前面引路,双目失明的贾海霞紧拽着贾文其空空的袖管,朝那片河滩走去——对他们来说,下雨天儿是种树的好时机。
从村边到河滩,有3公里远,高高低低、坑洼不平,两个54岁的残疾人走得异常艰难。
贾海霞好几次踩到水沟里,打湿了半截裤腿。一时走得快了,他又踩到了贾文其的脚后跟,“刺啦”一声,贾文其的鞋帮扯开一道口子。贾文其逗着贾海霞:“老家伙,又踩坏我一双鞋。”
这条路,他们相互扶持,已走了14年。
去河滩种树,是两个人向命运发出的倔强挑战。
贾海霞的日子本来过得平淡而幸福,谁料,2000年10月,在乡里采石场打工的他,在一次爆破事故中被炸坏了右眼,加之他的左眼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一下子双目失明,让他一度想了断此生。妻子怕他想不开,把农药、绳子都藏了起来。
贾文其的境遇比贾海霞还糟。3岁时,顽皮好动的他跟母亲出门磨面,不小心触到了变压器,从而失去了双臂。但他没被打垮,开始练习用双脚洗衣、做饭、做家务,甚至还练就了游泳、下棋、写毛笔字的本领。
在贾文其家中简陋的柜子里,至今珍藏着井陉县残疾人象棋赛第二名和省残疾人运动会50米自由泳项目的奖状,还有一张用脚写就的“天道酬勤”书法作品。初中毕业后,贾文其曾走南闯北卖艺谋生。2002年初,因老父病重,他才返回家中。
那段日子,两个“发小”常聚在一起唠嗑,议论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你看我,没有手,不也活了几十年。咱命怂人不能怂啊!”贾文其一句话点醒了消沉的贾海霞。可干点啥呢?贾文其曾担任冶里村林业队的护林员,知道树的价值,也懂怎么种树,他提议:“走,去河滩种树,说不定将来还能卖个零花钱儿。”
得知二人要去寸草不生的荒滩植树,村里大力支持,并和他们签订了协议,承诺如果他们能把树种活,可以自己处理,收入归自己所有。
2002年春天,俩人开始行动了。
“我做他的眼,他做我的手”
今天的河滩,杨柳摇曳。可这里每一棵树的成长,几乎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种树首先得有树苗,起初俩人根本没钱买,怎么办?有些经验的贾文其想到了从大树上砍树枝来扦插的办法。但是,荒滩附近根本没有树,俩人只得去几里地外邻村的树上砍枝。
“开头儿就跟做贼似的。因为挥刀动斧的,别人看到总会训斥几句。有一回人家一喊,我吓得当场从树上掉了下来。”贾海霞不好意思地说。
一个没有双臂,一个双目失明,怎么砍树枝?怎么扦插?
“我做他的眼,他做我的手。”说着,贾文其用肩膀顶着贾海霞上树,用言语“指挥”着贾海霞找到树枝。贾海霞双腿盘树,一手紧抓树枝,一手挥着镰刀砍下。因为看不见,14年里,锐利的镰刀在贾海霞手臂上留下了不少伤疤。
去河滩得蹚过一条大河。夏天丰水期时,河水没膝,河底遍布着光滑的鹅卵石。每每行至此处,贾文其都要先过河,把挎篓放到对岸,再返回背上75公斤重的贾海霞过河。
而每年的深秋和初春时节,为了让树木及时“喝”上水,贾文其都要在冰冷的河里蹚上几个来回,致使两腿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疼起来锥心刺骨。夹滩多石,树坑难挖。因此,他俩选择的工具不是镐和铁锹,而是钢钎和铁锤。
贾文其选好位置,贾海霞右手猛挥铁锤,凭感觉砸在左手紧握的钢钎顶端,一下,两下,三下……几分钟后,拇指粗、一尺深的树坑终于在沙砾滩上凿成。贾文其熟练地用脚趾夹起一根树枝插进洞里,踩实,再用脚趾夹着水桶浇水。插好一根树枝,俩人已是满头大汗。
翻看贾海霞的手背和手腕,表面的皮肤一片白一片红。他说,白色的地方都是被铁锤敲破了皮,后来新长出来的。
第一年春天,他们插下800多条树枝。此后,便是三四个月的悉心呵护。
清晨,夹滩旁田里的乡亲们还没上地,老哥俩已经到了滩上,浇水、除草、驱赶牛羊。来一趟不易,到了中午,俩人就馍馍就热水凑合一顿,在滩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即便如此,当年陆续插下的一条条嫩绿树枝还是渐渐蔫了、干了。到头来,只有两棵存活。
“做梦都盼着它们能活啊。谁想到死了那么多,真觉得没法干了。”贾海霞回忆说,当时自己心里凉透了。
贾文其不住地给他打气:“这不活了两棵嘛!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
“和树都有感情啦,哪还舍得卖!”
失败后的俩人仔细寻思扦插枝条枯死的原因,觉得河滩上渗水严重,光靠浇得勤不行,还得有稳定的补水线路。于是,他们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挖几条小沟渠,将河里的水引到河滩上来。
可要在乱石滩上挖渠,无疑比栽树还难。
贾文其歪着脖子夹紧锨柄末端,贾海霞双手握着前端,俩人同时喊着号子保持动作节奏一致。“一二三,一二三”,一锨又一锨,一天下来,一个脖子扭不过来,一个胳膊抬不起来。
响亮的号子,还是每天准时在河滩响起。就这样,两三年之后,一条条深深浅浅、宽窄不一的沟渠总算有了样子,河水引过来了。
有水“喝”了,再扦插下的树枝,很快冒出了新芽。
“文其看了跟我说,‘哎呀,海霞这个树活了,那个也活了。’我俩简直乐开了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贾海霞脸上仍难掩激动。
“一棵活了的树就好比一台抽水机,树根存水、树荫遮阳,在旁边扦插的枝条就成活的越来越多。到了第六年,我们已经可以从自己种的树上砍树枝来扦插了。”贾海霞自豪地说。
“不容易啊!”荒滩上的小树一棵棵“蹿”起来,让经常在一旁田里干活儿的村民贾润考啧啧赞叹:“开始村里没人相信这乱石滩上能种活树,我也不信,认为他们是‘瞎忙’。真没想到,他们竟然干成了。”
贾文其自从老爹过世后,便孤身一人。贾海霞不同,自从开始种树,他每天回家时都一身水一身泥,常惹来妻子贾彦平的抱怨。
后来有一天,贾彦平从附近经过,河滩上那浓浓的绿意让她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心里那个高兴啊,眼泪都快下来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说他了。”贾彦平感慨地说。
渐渐地,50多亩荒滩变成了绿洲。坐在滩上,高大的杨树、婆娑的柳树遮住了蓝天,微风送爽,和着流水和鸟鸣,令人不胜惬意。
而俩人当初种树卖钱的想法也彻底改变了。
“和树都有感情啦,哪还舍得卖!”贾海霞摸着身后一棵粗壮的柳树,深情地说,“每一棵小树,刚出新叶时我就每天摸它,今年这么高,明年那么高,现在已经摸不着顶了。那高兴劲儿啊,就像自家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我们盼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贾海霞说这话时,贾文其将空空的袖管搭在他手上,像是在赞许,又像是在鼓励。
感恩收获几多情 向着荒山再出发
——河北井陉县残疾老哥俩贾文其贾海霞的种树故事(下)
2016年6月13日上午,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金中带领有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到井陉县看望慰问身残志坚十四年坚持植树绿化荒滩的残疾人贾海霞和贾文其同志。
14年前,贾文其和贾海霞在夹滩上种下第一棵树时,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自发种树这样一件“小事”,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甚至让他们声名远播,感动世界。
一片绿,感动了世界
杜建文是第一个“发现”老哥俩的人。
“一个看不见,一个没有胳膊,俩人真能种出一片树林?”2014年3月,冶里村一位村民和井陉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杜建文聊天时,不经意间说起老哥俩的事儿,杜建文将信将疑,过后便拿起相机,找到了滩上。
“我当时就惊呆了,看不见的贾海霞能爬上几米高的大树砍树枝,没有胳膊的贾文其能用脖子提水浇树,我愣着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按动快门,心里面,满是惊讶和敬佩。”杜建文回忆说。
杜建文和二人攀谈,得知俩人12年里,扦插了近4万条枝条。“我还发现,不管干什么,这俩人都配合默契。虽然两人都有残疾,但组合起来,竟比一个正常人还灵活。”杜建文说,为探寻老哥俩荒滩植树背后的动机,他决定再去他们俩各自的家里看看。
窑洞里昏暗无比,墙上露出了泥坯,一扒拉哗哗落土——觉得实在“进不去人”,贾文其把杜建文推了出来,坐在没有围墙的院子里说话。
“原来,贾文其靠前些年在外演出攒下的1万多块钱,苦苦撑过了这12年,中间还为偏瘫的老父亲养老送终;而贾海霞一家三口的开销都靠妻子四处打工维持。”杜建文说,他被深深震撼了。“为了对抗命运的不公,为了改变生活的窘境,他们相携相帮,坚持不懈,这份自立自强的精神难能可贵。更难得的是,他们自发的行动,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杜建文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老哥俩的故事发到网上,唤起更多的“正能量”。
杜建文拍的照片上网后,很快引起关注,成千上万的网友为老哥俩留言、点赞。随后,陆续有多家媒体赶来对老哥俩进行采访报道,渐渐使他们声名远播。
因为巨大的社会影响,2014年,贾文其和贾海霞当选“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后来,老哥俩又被评为了石家庄市残疾人自强之星。井陉县作出决定,在全县开展向他们学习活动。
“两个山沟沟里的残疾农民,居然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海霞搂着我当时就乐开了花。”贾文其感慨地说,这让他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也更坚定了他们生活的信心。“残疾人身残心不能残。只要自强自立,为社会做点事,一样能挺起腰杆。”
绿了荒滩,瞄上荒山
两年来,老哥俩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月7日,坐在贾文其翻新的窑洞里,老哥俩和记者细数着政府的帮扶和社会各界送来的温暖。
2014年4月,井陉县残联给贾文其和贾海霞送来5000元帮扶资金。那是自打俩人植树后,第一次见到“回头钱”。
“捧着钱,我俩激动地说不出话。那时候,真的太需要钱了。”贾海霞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自己拿着钱摸索到村里的诊所,将欠了快一年的308元医药费还上了,感到卸下了个大包袱。
拿到帮扶资金,贾文其所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还钱。他的“债主”是几个关系不错的邻居,有些钱还是当年老爹住院时他欠下的。
此后,各方面的奖励、补贴纷至沓来。评上石家庄市残疾人自强之星,市残联奖励了3万元。井陉县林业局给了1万元植树补贴。去年,政府还补贴了8000元钱帮贾文其修缮窑洞,使他得以搬进新家。
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也主动联系他们,提供帮助。
贾文其把记者叫进屋,用脚趾夹着一把小钥匙,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珍藏着一封2014年4月从西藏自治区寄来的信件。
信是这样写的:“你俩的艰辛生活让我感到非常辛酸,我作为健康人很想给你们一点帮助,收到信后请跟我联系……”
寄信的人叫白玛玉珍,是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的一名护士。从2014年起,白玛玉珍每年给老哥俩汇2000元钱,连续三年没有间断。
“秦皇岛一个爱心团队寄来2000元树苗钱;一对不留姓名的大哥大姐送来1000元钱……”这一笔一笔,贾文其都如数家珍。
这些关怀和帮扶,温暖着他们,也鼓舞着他们继续把树种好。不过,俩人心底总有个隐忧——万一哪天冶河涨了水,把夹滩上的树给冲了,十几年的心血不白费了吗?得知这一情况,井陉县领导及时拍板,向他们承诺:如果真碰到这种情况,县里将给予他们适当补贴。老哥俩吃下了“定心丸”。
可他们又有些不安。“我俩就是种了一片不大的林子,社会各界却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俩该怎么报答这份恩情?”贾文其说,想来想去,他们决定“开辟新战场”,种更多的树。
得知老哥俩的心思,2015年底,村里又将100多亩荒山无偿包给了他们。
沿着冶里村村边的一条小路向北,经过一块块种着小麦的梯田,再翻一个小山头,就来到一片荒坡上。这里,便是老哥俩的“新阵地”。
让更多绿色的种子“发芽”
荒山上能种些什么呢?为心里有个谱,那阵子,老哥俩前去看了好几次。这一看,本来雄心勃勃的他们又犯了难:山上不比滩里,水源是个大问题。有股子倔脾气的贾文其不爱求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可显然,不管是打井还是修蓄水池,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困难时刻,很多人站出来,成了他们的“眼”和“手”。
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腾讯大燕网第一时间找到老哥俩了解情况,今年3月12日发起了公益募捐活动,仅4天时间,就为他们募集了修建蓄水池所需的6万元善款,捐款的网友多达8787人。
善款打进了村里的对公账户,施工队叮叮咣咣忙了一个多月,一座崭新的蓄水池出现在了半山腰。
“能蓄水100立方米呢,有了它,在山坡种树的浇水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8000多位网友,沉甸甸的爱心啊!”贾文其满怀感激地说。
蓄水池修好了,却还是没水。山腰上倒是有个围山转的水渠,每年四次供水,供农作物轮灌用。但渠道离蓄水池最近的地方也有十几米。技术人员实地查看后说:“要是有个大水泵,再有几十米水管,就成了。”
老哥俩需要水泵的消息不胫而走。6月6日,水泵就“来”到了冶里村。县电力部门派人前来,勘察解决用电事宜。
是谁送来的水泵?贾海霞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条前两天刚收到的短信。
“得知你们种树需要水泵,我们石家庄一中8907班同学集资给你们购买了一台……”
“发短信的人不愿意透露姓名,但我们知道,以后山上种满树,都有这些好心人的一份力。”说到动情处,贾海霞不禁流下了泪水。
这是感激的泪,也是高兴的泪。过去14年,他们互为手眼,孤军奋战。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成了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种下的一棵棵树,好比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正在许多人心中“发芽”,孕育绿色的希望。
“乡里的干部去年在河滩上种下的200棵杨树苗全活了,村里有想种树的乡亲也向我们打听经验,还有志愿者团队说好要和我们一起去荒山植树。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绿、都爱绿。要是人人都行动,你说,还有哪片荒山种不绿?”说着,贾文其把目光投向依然光秃秃的山坡,满含坚毅,满含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