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话,总是比心慢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初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这样。
---舒仪
成年人的爱情,话,总比心慢。
年少时的大喊大叫,敢爱敢恨都流失在岁月中,我们终于,学会了沉默,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拿捏得当的分寸感,却也丢了为爱认输的勇气和往前一步的决心。
直到有一天,最亲近的人,也要执拗地争个输赢,来换取一份心安。
孟云和林佳的故事,就是把无数普通情侣投映到了大屏幕。
还年轻时,一日三吵,也总有一方会轻易妥协,而时光最大的效用,就是给所有人的话加了延时功能,心里想念,却不再轻易开口;不想分开,却偏要赌气。
心里念了千百遍,嘴里却一字未出。
执拗的开始,是因为足够笃定,就像孟云觉得林佳不会走,林佳觉得孟云会挽留,一开始的自信终于在僵持不下的对抗中溃不成军,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
看电影时,我哭成了狗,突然打起的散场灯光,让没来及擦干眼泪的我有些狼狈。
倒不是因为有什么放不下的前任,也不是电影中的故事有多感人。只是借由电影发现,我已经成了一个别扭的大人。
在意一段关系,却因为更爱自己,不愿妥协半分。
关心一个人,宁愿一遍一遍翻着对方的朋友圈,也不愿发出一句问候。
想说的话,打了无数遍,又一字一字删除,好不容易点了发送,又在两分钟内撤回。
看着以前的聊天记录,难过得要死,却偏要发一个过得很好的朋友圈。
就这样,我们都没有输,也都没有赢,成了一个没有底气的别扭的大人。
舒仪有本书叫做《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因为是写作之初的作品,她一直觉得文笔不够好,可有很多人喜欢这个故事,到什么地步呢?故事中的男主角叫孙嘉遇,从书出版至今,书迷每年都会在微博上为孙嘉遇过生日。
我也曾经参与过,荡气回肠的故事有很多,而对它念念不忘的原因是,作者曾说过,这本书是根据她朋友的真实事情改编的。
人都有猎奇心理,书中的各种情节像极了一部浓墨重彩的电影,所以就会好奇,真的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故事的结局,孙嘉遇死了,所以让人更想探究,现实中的结局是否圆满。
后来,舒仪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现实中的孙嘉遇独身一人留在了乌克兰,至今未娶,现实中的赵玫另嫁他人,结婚生子。
得知这个回复,瞬间释然,也突然明白了舒仪为什么要把孙嘉遇写死,躲过了乌克兰的暴雪、避开了黑帮的火拼,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相伴,跋涉了千山万水,却败在柴米油盐中。
这就是生活的残酷,总能在各种细微之处埋下引子,一旦引爆,不计前因,不问后果,说断也就断了。
而执笔之人的最大便利,就是能为自己心中的遗憾填一个圆满,阴阳相隔总好过漫漫时光的求而不得。
孙嘉遇和赵枚,孟云和林佳,都依旧相爱,可都没有在一起,再浓烈的感情,也抵不过人的本能需求,你要的我给不了,你给的我不想要,一旦有一方开始忍耐,这份感情就有了期限。
故事的结尾,赵玫有句独白:奥地利的冬天也多雪,但是我再也没有遇到一场雪,大得过当年喀尔巴阡山麓那场雪。
当我第二遍读这本书,才明白赵玫的意思:你走后,我去了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人,看了许多景,处处都没有你,却处处都是你···
爱情这回事,连感情本身都是不可控的,真心与真心的叠加,也未必求得一个好结果。
说分手,要离开,都请体面地好好说再见。
丁点问孟云:林佳要走了,你会去送她吗?
孟云的回答是:我会去和她说再见的。
两个人都以恩爱时的戏言,来了一场没有见面的告别。
孟云穿着至尊宝的衣服站在繁华的街道上一遍一遍喊着:林佳,我爱你。
林佳买回两箱芒果,吃到过敏送医院抢救。
郑重地告别过去,郑重地开始未来。
生命中有些人的出现,本就是为了给你上一堂课,就像蔡康永说的:恋爱最珍贵的纪念品,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我的手表和项链,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流留给山川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曾经认真对待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忘记,但总要学着放下,放过对方,成全自己。
唐朝称离婚为“放妻”,放妻协议的结尾部分为“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我很喜欢这段话,很喜欢那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透着无尽的洒脱与情意。分开后,我会好生照顾自己,愿你的余生,也幸福美满 。
认真地道别,体面地再见,心怀期待地重新开始。
虽然终点不是你,但谢谢你,陪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