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VersionMe-BVM社群创作专栏

《五分钟商学院》笔记整理

2017-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Owl_007

title: 2017-10-18未命名文件

写在前面

《得到》APP有刘润先生的“五分钟商学院”课程,我在一年前就购买了,当时也是断断续续地听,每次听都觉得有收获,但就是没有持续地跟着学习、思考、实践、反馈。现在一年过去了,第一期课程已经全部完结,我应该更加不会去听了,但知道自己想要更多了解商业本身,也知道刘润先生在这个行业的口碑,我决定重新听。这一次的思路和以往不同,我不会每天都听,因为不容易做到,我会每周集中听两三次,一次一周的课程,跟着刘润先生思考,也去看留言里其他同学的反馈,集中整理成文发到简书。一方面我会摘录他讲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的话,我也会加入自己的思考。
这样做的契机是,听了小师傅3.0的财富课,真正从源头开始思考学习的价值以及输出的重要性,也想到,对我来说,目前最可行我也最愿意做的输出,就是去整理这个课程。我感觉这个课程很有用,但目前还没有真正照着作者的理念做事出结果,所以根据小师傅之前提到的,我现在还没有资格过多称赞这个课程,嘻嘻,等我践行之后赚了钱、有了成果和真正的成长再来和小伙伴说道说道这个课程具体好在哪儿吧,现在我重点整理我认为有用的部分。
第一课讲的是“心理账户”,时隔一年再听,满满惊喜。刘润先生在这个领域非常专业,但我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傲气,在听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诚实与平和,混合着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的智慧,让我心生佩服,于是更愿意跟着他讲的内容学习。
除此之外,我发现刘润先生话术相当高明,同样的事情,他说出口就感觉非常能打动我,所以,除了课程本身的商业知识外,关注他的表达方式,也是很有收获的学习(当然我也觉察到,他是用心在做这件事,所以,话术高明是表象,内里认真用心是根本);他在刚开课的时候,就已经把接下来一年时间里每天要讲的东西,都整理罗列了出来,逻辑相当清楚,而他,也扎扎实实地讲了一年的课,光是坚持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学习。
刘润先生在留言中有回复:看明白,不是真明白,讲清楚,才是。因此,我不只是带着“我想要知道这个商业原理”的心态来学习,更带着“我要怎么把这个道理实践应用起来并价值变现”的心态来学习。

消费心理学

一切关于商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生活必需品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装修账户,家庭建设账户,个人发展账户等。虽然这些账户都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Tips: 多从情感账户下手;

案例:如果你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剩下4、5个平方米的面积,他就有可能会非常动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帮他在买房的账户里面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面多花了钱。;

留言精选

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否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因英美政府曾联合开发的协和飞机项目而得名)

认识沉没成本:

  1. 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2. 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3.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里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留言

比例偏见

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即,消费者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如换购;
运用方法: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法,价格高的商品,用降价的方法(因为数额大);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廉价的东西上面一起卖(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价值感);

留言

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去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商业策略“绑架”。最近每次去超市买东西有什么换购抽奖的活动,我都是直接送给排在长长的队伍中靠前的陌生人,因为自己不想花时间去换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送给排队的人,就是个顺水人情吧(我记得小师傅有一篇文章,写自己的购物方式和理念,比如不买打折商品,其实包含类似的思路,当然小师傅的思考深度远不止此);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想要做产品,试着找好定位,不要给自己的顾客那些他们本不需要的东西,而是要提供真正能够带来价值、带来益处的事物。
还有,我有点觉得,这些原理和应用,让我觉得怪怪的?我说不上来哪里不对,直到看到这句话:一切商业问题,首先从人开始,都是对人性的洞察。
让客户感觉占便宜,是心法,其他都是手段。但是,不要沉迷于此,最终,还是产品要好。刘润老师这句话解答了我的一切困惑。
觉察:不要因为知道了这些“套路”而有什么负面观感,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而实践是先于商业原理存在的,即,先有现象,再有关于这些大规模现象的讨论分析。所以,不要被这些理论限制了自己的思路,也别沾沾自喜“你看我知道这个道理我多厉害”,而是保持谦卑的心态去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思路,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自己怎么把事情办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