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管理】检查你的情感账户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10/0245f09f3d5c05fb.jpg)
看似对立的东西往往暗中遵循着同样的机理,商业与宗教在最终的逻辑上恰恰是一致的——投资与回报。不同的只是回报的种类、周期和大小。任何投资都面临着风险,即回报的不确定性,所以必须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相对的确定性,找到对于回报的最终承诺,即契约。基督教圣经(《新约》与《旧约》)里讲的都是人神之间的这种“契约”,佛教也相信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计算法则,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投资”,人的境况都是人此前行为的回报(善报或恶报)。
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宗教的价值观无一例外地遭到颠覆或挑战。种种看不见的投资回报体系都被认为是子虚乌有的,人们只相信“看不见的手”——市场。在市场中,得以通行的似乎只有看得见的、纯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和纯商业的交易。
大量证据表明,这种认为市场无所不能、伦理在其中无立足之地的观念,不过是一种新的迷信(市场迷信)。如果投资和交易都要在排除不确定性后实现,那么大量投资和交易就只能搁浅,甚至根本就无法开始。这一点亚当·斯密早就看到了:没有道德情操(共同遵守的、非成文的契约),许多交易都无法进行。
浅近的功利主义看似与商业相通,其实格格不入。因为它在追逐浅近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大量隐性而关键的投资回报,忽略了组织和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无形而巨大的资本,忽略了信任缺失条件下巨大的交易成本以及市场的低效甚至失灵。如果一个人(或企业)为了规避风险,用简单直接的交易替代一切有回报周期的投资和储蓄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把自己置入这样一种高风险境地:一旦出现支付危机,他就会告贷无门,没有任何可以通融和周转的空间。这种风险和危机不仅表现在财务上,而且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人际关系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人情支付危机”。在社会和组织内,人与人之间除了存在着显性的社会契约和组织契约,还存在着一种常常被信奉功利主义的人所无视或轻视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不成文的契约不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订立,它是在长期的、非正式的交往、交易中不断累积的一种不成文的“备忘录”,一种无需借助明确语言来表达的“无言的契约”,即默契。
一旦你遇到支付危机,这份不成文的契约会兑现积累起来的承诺,帮助你应对支付危机。正是由于这种契约具有积累性、成长性的特点,有人(如柯维)把它称为“情感账户”。
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带领、激励别人走向未来(正如管理者的职责是如何让人做好当下既定的事情),他自然总是面临着“支付危机”,因为下属跟随他其实是一种回报和回报周期都不确定的投资,而不可能是简单直接的交易。领导者只能用不确定的未来回报向下属、“支付”报酬。下属认不认可这种支付方式,取决于领导者的情感账户里是高储蓄还是透支。
柯维把领导者情感账户里的“存款”分为六种类型:知遇之恩、无微不至、信守承诺、阐明期望(避免期望错位)、诚恳正直、勇于道歉。这些因素都是非财务性的,但常常能起到真金白银起不到的作用。这让人想起佛教讲的“无财七施”(没有钱的人也能给予别人并能获得丰厚回报的):颜面施(和颜悦色)、眼施(常以善意、慈悲的眼光看人)、言施(对别人说欣赏、鼓励和安慰的话)、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心施(敞开内心,对别人诚恳)、座施(给别人让座)、房施(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栖身之处)。领导者应该时常核查一下自己的情感账户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在实施重大举措(如变革或并购)之前。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吴伯凡
-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12b0f0100f3ge.html?tj=1
- 本文关键词:人脉管理,情感账户,契约,支付危机,投资,领导者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转发,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
推荐阅读 ====== 请点击蓝色文字可以收听该篇文章的音频
人无所谓好坏,思想使然-音频我们往往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对方是否好与坏,事实真的就如我们的第一印象判断的那么准确么?非也。其实都是我们心理在作怪,想要对方变得符合自己的种种要求,那么改变不了对方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切从改变自己内心开始。
**如何认识陌生人,扩充人脉?-音频 **向外建立人脉,扩充交友圈子很重要。本文中有几个方法可以让你自在地和陌生人展开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