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易寒yy
为凑简书强上图

天气难得温和的上午,窗外是老旧清平的景象。蝉鸣不已,深绿与水蓝扑了满眼,阳光下倒也颇有些生机。

一个人在家里。可能临出门,脑子里多了些杂乱邪恶的画面,奢侈一次,不勉强写作业,打开电脑记些小事,等它自然而然地去。

上次整理妹妹的书柜,有个好玩的后续。两三年前不见的初二写的两三万字的武侠,在这柜子里发现了,同时发现的还有淑媛写的言情。觉得好笑,莫不是拿来做参考的?再过一周是小姑娘在异乡的17岁生日,本来刚好有机会见一面,她迫于实习安排只好作罢。昨晚视频,我问她现在还写小说没,她说写得不好,坚持不下去。我说还可以的,再试试吧。无关其他,希望她能在孤身漂泊的日子里找到与自己对话和抒情的方式。

四个月后回来,家里多了些三姑娘的新书,意外地发现本鲁迅,于是觉得等她回家要好好聊聊人生了。很久之前她告诉我,以后不想再看我推荐的书。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觉得你在把我塑造成跟你一样的人,我会跟你越来越像。不知道自己无意识有没有这样的动机,难得她点醒。跟我一样终究不好,她多些锐气,这是我没有的。

我呢,我在呼啸而过的青春里突然了然了。浪子回头。《云舒》的一句词:这世间种种不告而去,即是别离。很多人很多事走了,就像此行回来只闻旧曲不见故人。而家庭是最坚实的命运共同体,是陪伴你人世一遭最长久的。浪子时期曾有怨念,离家越远越是兴奋。回头之后,想起我曾经伤害他们的种种,便觉悔恨。我在外逗留太久了,我的成长是刺痛别人得来的。

可能跟我接触到的上一代人普遍不会表达有关系,于是他们培养出的下一代,并由此组成的家庭,一定程度上存在沟通不当或者困难。邻居家的哥哥嫂嫂有个7岁大的儿子,我在他们的互动中看到有效沟通是怎样缺失。我和我的家庭就是这样生长起来的。于是有时候也跟嫂子聊聊这些,下午带着小侄子去散步,逼着他每天看个故事然后讲给我听,当做是在家里做公益了。

奶奶平时晚饭定点收看《少年说》,有个白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是在昆明云南民族中学的一期,一个来自大理的姑娘,应该还正在读初中。她说,对比城市的繁华,家乡的苍凉让她觉得难过。很多人说读书是为了要走出去,但是她想回乡建设。她说,我是一个白族人,我的身后站着一个民族,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我们有应当担负的责任。

有朋友在做乡村建设,他说驻乡社工是他的终极理想。《朗读者》中也出现过这样一个群体,名校毕业,投身乡村。乡村曾经也站在舞台中央,历史大潮退去,便被遗忘。而本不应该这样。不应该建好了房子是空巢,不应该想上大学是不实的梦。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是晏阳初和梁漱溟未竟之事,一生心血被时代打断。但愿后继者会更多。有时候在外边散步想到这些,看着偶尔开过的车带起的尘土,觉得生活在安静的地方,做这样一件事,生命是很愉悦的。

由此也体会到多元选择的重要。社会结构不应当是金字塔,所有的力量都自下往上拥挤簇团,而应当是枣核,内生的力量可以向四周散发出去,这才健康可持续。在一线城市奋斗,或者找个小镇生活,成为社会精英,或者在工厂劳作,都没什么关系,怎么样都是一生。

这是你自己的东西。“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至少,在选择成为何种人上,我期待这样独立、清醒又残酷的认识。

理想的,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享有选择人生的资源和权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而大多数束缚在别人的期待里。

三姑娘前阵子成绩不太理想,跟我聊到她们寝室,晚上有几个姑娘熄灯后喜欢讲话,很受打扰,屡劝不听。她说不太喜欢她们的性子,我说那相处起来确实不太愉快。她说,可是她们成绩好啊。我无言以对。符合社会期待的不一定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的。

让我对此有更多感悟的是河图。最近有一点动心,爱上他的曲子。知道他生活在湖南怀化的时候,第一次觉得这个小城在发光,连带着娄底也一起发光。他不做线下,只做过一次音频直播,出镜次数寥寥,自称乡村游吟歌手,潇洒恣意。成名前后的生活是一样的,他没有按照别人的期待在活,他活得是他自己。杀君马者道旁儿,期待是会捧杀人的。

前阵子读《德米安》,写的真好。对少年最美好的祝福就是他们能有探索世界和探索个性的自由与经历,彷徨是必经的,反而按照他人的期待给你设置标准答案,这是非自然的。标准答案偷去了你的时间、自信的底气和成长的更多可能。

思及此,想起《重新发现社会》里熊培云的签名,以此作结:世间风物论自由,喜一生我有,共四海丰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