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第四章《决策疲劳》
意志力》第5天阅读
· 用时:55分钟
· 进度:第四章《决策疲劳》,包含四个小节:
1. 渡过卢比孔河
2. 法官的困境,囚犯的不幸
3. 偷懒的选择
4. 选择你的奖品
本章要点总结:
1. “卢比孔河行动模型”:心理学家用于描述我们从想到做的一个分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行为分为“前决策、前行动、行动以及后行动”四个阶段。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将动机与意志这个过程进行了区分,同时描述了彼此间的复杂性。其中“前决策”阶段是我们的意志力被消耗最多的阶段。
2. 决策时机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意志力与决策力之间呈双向关系:做决策会损耗你的意志力,你的意志力一旦耗尽了,你做决策的能力就会下降。平均而言,全美法官批准犯人保释率在上午为70%,下午仅为10%。其中上午的通过率在法官补充血糖前后具有非常大的落差,补充前15%,补充后67%。
3. 决策疲劳一旦出现,人们就容易接受推荐值:过多的选择会损耗消费者的意志力,成为“认知吝啬鬼”——即仅通过某一个维度来进行决策,比如价格。
4. 能够为了长期回报而抵制短期诱惑,不仅是致富的秘诀,而且是文明本身的秘诀。作为决策者要留意决策疲劳的发生,为意志力预留充足的心智资源,避免长期决策在短期回报的诱惑下变成短期决策。
个人感悟:
这一章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消费场景中的例子,比如戴尔的自助配置页面,购物中心的品类推荐等。这些让我想起了周日去参加宠物用品展的情景。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与夫人从兴致勃勃的样子迅速衰变为文中所说的“认知的吝啬鬼”,甚至回到家后马上补了一觉。不管是大决策还是小决策,只要没有最终“渡过卢比孔河”,其中的决策者都会处于一个自我损耗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快速决策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时间越长,失准的概率就越大。
另外,失准的高风险会进一步让决策者选择回避决策,产生拖延。大量研究表明,我们总是很难放弃选项。有这样一个例子,非常有意思: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教授发现,交友网站的用户一般会查看100个人的档案,却只能从中选出不到一人去约会。而线下20人左右的派对却比这些来取代它们的交友网站要有效率得多。“十有八九,我们会因为太过渴望保留选择权,而忽视了长远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为用户设计产品体验的过程中,要留意选择的空间,并不是可选项越多越好。尤其在同类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过多的可选项会让用户身心疲惫,将“逃走”两个字刻在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