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拾珠学禅

达摩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译文(二)

2016-03-07  本文已影响123人  3b7f0e2b54a7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译文:

入佛道的途径有很多,以要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所谓理入,就是凭藉佛陀的言教领悟佛道宗旨,深信所有含生都具有同样的真如佛性,但是被客尘妄想覆盖,不能显现。如果能够舍弃妄想,回归真如,凝神于面壁静观,泯除人我、凡圣的相对分别,并牢固地住留在这种状态不改变,而且不受经文教义的影响,这样就能与佛理暗合。心中无分别妄想,寂然无为,就叫做理入。

所谓行入,就是指四种行法,其它各种行法都包含在此四种行法之中。是哪四种呢?第一,报冤行;第二,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第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译文:

什么是报冤行呢?修习佛道的修行之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应当这样想:我在以前历劫多生中,舍本逐末,颠沛流浪于各种因缘果报中,造作了很多的冤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今世虽然没有做什么坏事,也是我宿世的灾殃恶业的果报现前,并非上天或其他人造成,我甘心承受这些苦难,无所抱怨。佛经上说:遭逢苦难而没有忧愁。为什么?因为已经识心达本。生起此心即与佛理相契合,体会宿世的冤憎行为而精进佛道,所以称之为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译文:

第二,随缘行。众生虚妄,无我无实,随业流转,一切苦受和乐受,都是因缘所生。如果得到殊胜的果报和荣誉等等,都是因为我前世因缘所招感,今日才果熟得报,前缘即尽,一切归无,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一切得失随缘不变,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喜风所动,这样就能与佛道暗合,因此称之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译文:

第三,无所求行。世俗众生常常迷失自性,各方面都贪爱执着,叫作“求”。有智慧之人了悟真如,以佛理扭转世俗妄想,将心安住于无为法上,形色随外境任运流转,一切万有皆空,没有什么愿求和喜乐。功德与黑暗互相消长,如影逐形,久居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如同生活在着火的屋子之内,有五蕴之身就会有苦难,有谁能够得到安乐呢?因为彻悟这个道理,所以舍弃所有,停止妄想,无所希求。佛经上说:心中有希求就会有苦恼,没有希求就会安乐。由此可以判断“无求”确实为佛道修行之法,所以叫做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译文:

第四,称法行。将自性清净的理体视作佛法,此理体无形无相,无污染执着,无彼此分别对待。佛经上说:法体没有一切众生,因为法体没有众生的各种垢染;法体没有自我,因为法体没有自我的各种垢染。有智慧之人如果能够依信而胜解这个理体,就应当契合佛法修行。法体不会悭贪,身体、生命、财帛等都可以布施而无吝惜之心,得人空、我空、俱空三空解脱,不攀缘执着,只为去除自身垢染,度化众生,而心中不执取于相。这是自我修行,也能够利益他人,还能装饰严净菩提之道。修行完布施以后,还要修行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等其它五度。为了去除妄想而修行六度却不执着于六度波罗蜜,这叫作称法行。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