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周一文

在阅读中成长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23人  江村塘影
在阅读中成长

从1月27日至今,我断断续续的阅读,有时刚拿起来因家庭琐事又放下,花了一个多月,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王阶光编著的《明史其实超好看》。

如今,像做完一件事般心头一个石头落地,一种阅读带来的新鲜知识刺激、胸中有千壑的大而远境界,养眼的语言,丝丝缕缕的阅读体验,纷至沓来,真是一种甜蜜的享受。

阅读图书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解脱。抛弃世俗杂务,勤心阅读,享受翻阅纸质书的快意和油墨味,足矣!

同时感受到它的厚重,解读朱元璋朱棣等历史人物,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个中历史真相——有寻找惠帝(朱允炆)的动机,研读中发现历史智慧——福不过三代,是有迹可循的。

当看了曾经当过和尚的皇帝成就帝王业,顿时产生人不可貌相一念,尖嘴猴腮的老朱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值得尊重。

朱元璋的子孙里有要出头先打架的明成祖朱棣,战斗在争权夺利的世界,让侄子有“叔叔你好狠”的悔恨,多次放叔叔一码的结果是让自己落荒而逃以至于人间蒸发般消失。

当然,朱明王朝多达17任皇帝里,也有几位好皇帝,比如仁宗,减税、纳谏,“我也可以做魏征”;有宣宗,广开科考使大家都有机会中状元,仁孝二字记心头让君子留下小人离场,可惜,奈何好人命不长——年仅37岁。

最让人扼腕叹息的,那是想力挽狂澜的末代皇帝朱由检,“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他勤于正事,不贪女士色,呕心沥血,但他性格中多疑刚愎自用驭下苛刻而寡恩的性格使他最终没能把国家治理好,反而沦为亡国之君,自縊于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各位看官,你不知道,老朱的子孙里竟然还有痴迷于木工的木匠皇帝,有微服私访游龙戏凤的,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热闹非凡,让人唏嘘,不务正业的背后,有没有人性的扭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谨败由奢。一般来说,富二代或官二代由于所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已无从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大多是听说、阅读得到类似信息。官三代、富三代后更不必说了。家庭教育,很重要!

至于那个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玩乐皇帝,太不自量力的他,也太孩子气了,如此草率行事,哪有不败家丧国。里面有骨肉相残之痛,朱棣为了夺取觊觎已久的大位,不惜装疯卖傻,施行苦肉计。有奸臣横行之怒、有虎视眈眈的强敌。


在阅读中成长

该书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将大明近300年的历史,分为“收拾旧山河”、纵欲时代、日落黄昏三个阶段。

翻开明朝的历史,闹剧不断,真是怪事朝朝有,此朝特别多。除了上面说的形形色色的皇帝外,朝廷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忠贤、严嵩、王承恩,外有边患,蒙古、瓦剌、女真相继崛起,战事頻仍。

有人的地方即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为名为利闹得不愉快、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不足为奇。适者生存,否则淘汰,是物种进化必然选择。很钦佩杨廷和、杨慎等内阁大臣礼仪之争,他们“不蒸馒头争口气”,为了维护所谓的国家事体,与皇帝斗,不惜“自请罢斥”,即辞职,挂印而去不干了。

当代李敖先生也有这个胆量,谁都敢骂,包括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马英九等政要,包括金庸等作家。读书人的气节,铮铮铁骨,两肩挑道义,敢与天斗,与地争。

面对问题,正视它,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不能像万历帝怕麻烦,当甩手掌柜,不上朝处理政事,而且一躲就是几十年,那是很不负责任的人渣!皇帝休长假,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廷派系斗争激烈、严重,成了多事之秋。自己的不作为,造就了女真的兴起,后来居上。自己的国家由一哥变成老弟。

该书语言特色,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幽默风趣却不乏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

比如,“第三章 陈友谅,你往哪里跑”,看看,多么夺人眼球的标题,再看里面的各节:“狼来了,这回狼真的来了”、“老朱的呐喊:有锅,我把早你炖了”、“让敌我双方的热血都飞一会”、“没有定数的赌局”、“鄱阳湖只有血色,没有浪漫”,很时尚吧!

随着网络媒体发达和普及,新新语言经常扑入读者的视野,不按不常规的行文模式层出不穷。时代越发多元化,有更宽的包容度。我们犯不着只守着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媒体众多资讯发达的今天,读什么书,这是一个大问题。选择很重要,方向对了,努力才会有结果,否则只会瞎忙、白干,事倍功半。英国谚语有“你懂得什么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认识谁。”对于我,理解成去读那种有趣有料的书。

多次向朋友讨教,交流文风。就有文友坦言,“载道的文章”固然好,但“可不可以换一下其他风格的呢”,这点我赞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没有波澜也就无法博眼球,坐而论道地讲经,评比是非,容易沦为像御用文人般的政客,人云亦云像鹦鹉学舌,让人唾弃。

揽书细研这种感觉真好,它讲述历史,于轻松之余并试图进入历史事件背后,“成佛还是举枪,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成佛是暂时的,举枪则属必然”。接着阐述了理论依据和支撑佐证——有见识、有本领、没有后顾之忧,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与其产生共鸣。

行文结构类似于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起、承、转、合,脉络明晰,尤其引用名家观点佐证屡见不鲜,增强了说服力。比如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士兵,却巧妙地组织了城防,并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判断力,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明史》),引用名人著述,说明朱高炽不是一个迂腐的文弱文人,接下来配以自己的说理,大大增强书本的史学价值,而非一家之言。


在阅读中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