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先吃苦,后享受
我接触的大量所谓的”问题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特点: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做事凭一时冲动;只顾眼前享乐,不为将来考虑,即使能够考虑将来,也贪图当下享乐,缺乏抑制即时享乐,追求长远价值的能力。许多父母把这归结为孩子缺乏毅力,惰性大,自制力不强。确实,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格容易被父母忽视的原因:从小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训练不足!
所谓“延迟满足”,即是教会孩子学习等待,学习到不是自己的所有需求都能立刻得到满足,学习暂缓自己的需求,推迟满足。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少有人走的路》
3-5岁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关键阶段。1岁以前对孩子的养育尽量做到照顾及时,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当孩子到达3岁的年龄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许多父母问我:孩子做作业拖拉,东玩一会,西玩一下,怎么办?这就是典型的对孩子”延迟满足“训练不足。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训练,能够培养孩子“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锻炼孩子多些耐心,同时也是在锻炼孩子的自律。
父母、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通常也明白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好处。可是学习的好处需要先努力学习,考上大学,需要近十年之后才能体会到。而不学的好处:不用辛苦做习题、背单词、古诗词等等,有更多的时间玩乐,在父母老师面前可以放肆些,不用再谨小慎微,不学的好处能够当下就体会到。“先苦后甜“是生活常态,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先甜后苦“?远方的樱桃固然好吃,即使就在看得见的前方,可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眼前的枣子并没有樱桃美味,可是总在眼前晃,触手可及的诱惑,总是容易敌过远方的美味。”坚持“”自律“,我们都知道这些品质对我们的重要性,然而”知易行难“,能做到的人终究是少数!
在3-5岁 “延迟满足”训练的关键阶段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从小持之以恒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的毅力和自律自然能得到有效培养,具备较强的行动力,能够追求远期目标的实现而避免被眼前利益诱惑!
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需注意:
1、训练“延迟满足”的时间由短至长。不能要求孩子立即做到延迟很久才满足要求,孩子年龄越小,训练时延迟满足的时间可以越短,一开始甚至可以是几分钟。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延迟满足的时间可以逐步延长,比如说孩子刚入小学时,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提出一周上学表现好就同意买;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变为半学期或是一学期表现好。
2、“延迟满足”得到的奖励要比“及时满足”大。这样对孩子才会有吸引力,才能鼓励孩子选择延迟满足。比如,孩子总是想先玩,再写作业,如果孩子一直很想买某个玩具,父母可以提出如果他做到每次先写作业后玩,父母就同意买。延迟满足的奖励可以先让孩子提出来,再与孩子商量。一旦父母承诺了孩子某种奖励,必须做到。
3、逐步把物质奖励转变到引导孩子明白“延迟满足“对自己的收获——能够追求实现比及时满足价值更大的长远价值,从而避免孩子一味追求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