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过年

2016-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67054123c644

在我们家乡,每年进入腊月尤其是小年过后,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一年辛勤劳作和省吃俭用的成果将在过年时得到集中体现。男女老少的脸上都绽放出难得的笑容,连相互讲话也显得客气起来。

年关来临,人们要忙的活计很多,主要有:

大扫除

 为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家庭主妇要对室内室外做一次彻底清扫。首先,找来一根长竹篙,一头扎上禾草,对屋檐下的灰尘、蜘蛛网清扫干净。然后,用砻糠泡开水擦洗灶台和台凳桌椅,这些家具经砻糠水擦洗后焕然一新。

洗发剃头

 女人的长头发难得认真洗涤一次,过年前每家每户都要用木梓枯熬一锅开水,待温度适宜后将头发浸泡在木梓枯水里慢慢清洗。据有关资料记载,木梓枯水具有杀菌、抗病毒功能,用来洗发具有防头癣、脱发、皮屑和止痒作用。用木梓枯水洗过的头发柔顺飘逸并有一股木梓枯的特有香味。男人则都要剃头,意味着干干净净过大年。大部分人都剃成光头,剃光头的好处一是洗头方便,二是可以节省剃头工钱。不过刚刚剃过光头后的脑袋就像煮熟的芋头并不耐看,同时也容易吹风着凉。剃头师傅为了节省成本,一把剃头刀用了多年也舍不得更新,遇到头发浓密粗壮的主顾剃头时,就变成了钝刀子割肉,搞得疼痛难忍,头皮出血。青年男子一般理成西装头,但农村的剃头师傅不善于用推剪,因此往往把西装头理得像马桶盖。

劈柴

 平时家里煮饭一般烧芦箕和松毛,这样的柴只有一阵火,很不耐烧。过年则要烧好柴。所谓好柴有两种,一是在山上砍下一批松树或杂树,然后锯成约六十公分长的柴筒,用斧头劈开后晾干变成劈柴;二是平时在山上挖来的树兜,劈开后成为树兜柴。好柴火旺耐烧,又有许多火屎,便于铲火笼取暖。一般人都只有两三件薄单衣过冬,因此火笼是冬天取暖的必需品,男女老少几乎人手一个。火笼用竹片和竹丝经篾匠精心编织而成。火笼配有一个用泥土烧制的火笼钵,火笼钵里装满通红的火屎,在火屎上盖一层灶膛灰,盖上火笼盖,拿着火笼的提手就可以取暖了。

 用杂树和树兜烧成的火屎可以烤一天,而其它柴的火屎则只能烤半天。年夜饭做好后,要在灶膛里放一个大树兜,并用灶膛灰盖住,让它慢慢燃烧。直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用火铲铲开灶膛灰,树兜尚未熄灭仍在燃烧。这样就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蒸酒

 过年必须有酒。因此,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用红糯米蒸一缸糯米酒。糯米经浸泡一夜后用饭甑蒸成糯米饭,用干净井水泼到糯米饭上冷却至温热,加酒饼拌匀后装入陶瓷坛里,陶瓷坛用棉被或禾草包裹,用于保温,三五天后就开始出酒了。据说,蒸酒很有讲究,最为讲究的就是要干净。糯米、清水、锅灶、饭甑、酒坛等等都必须干净,连蒸酒时说话都得干净,如果说了脏话,要么酒糟干扁无酒酿,要么出来的酒不是馊味就是酸味。另外,每个妇女蒸出来的酒味道也不一样,同样的糯米,同样的酒饼,同样的水质,同样的工序,温柔贤淑的女人蒸出来的酒清香醇厚,豪爽泼辣的女人蒸出来的酒霸劲十足,蛮横邋遢的女人蒸出来的酒则馊酸难咽。此言确实不虚,本人有幸尝遍了本村所有家庭主妇酿制的糯米酒,还真印证了这种说法。

干塘

 家乡鱼塘极少,十多户人家只有两口,而且水面都不大。鱼塘管理由村民抽签确定,一年一换。年初放鱼,年底干塘。干塘时先用水车,后用戽斗将水戽干,鱼塘主则优先下塘抓鱼,其他村民都自觉地在岸边观看。鱼塘主将鲩鱼、鳙鱼、鲢鱼、鲤鱼等大鱼抓完后,所有村民,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下塘捞取小鱼小虾,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大家光着脚,嘻嘻哈哈,你争我夺,尽管脸上溅得泥浆点点,嘴里冻得嘶嘶直叫,还是感到快乐无比。只要敢于下塘,一般都能捞到一碗小鱼虾,运气好的还有可能抓到脚鱼(甲鱼)。

杀猪

 养猪是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每户养一头,能干的家庭主妇可以养两头。年初买进20斤左右的小猪崽,到年底出栏约有120斤,这当然是没有吃过任何添加剂的标准土猪。杀猪为过年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杀猪时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敬奉祖先,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共享丰盛的猪肉宴。每次杀猪,我们都会要求屠夫老板将猪尿泡完整地割下来,把尿泡里的尿液倒干后,找来一根小竹管插进尿道口不断吹气,尿泡灌满气后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玩的气球。

做新衣服

 过年前,一般的家庭都要做一天新衣服,这段时间也是裁缝师傅最为繁忙的季节,经常要加班熬夜。做衣服时,最高兴的当然是小孩。记得裁缝师傅在为我量尺寸时,当时的感觉比考了两个100分还要高兴。一年中每人能有一套新衣服就算是很不错了,那时的布均凭票供应,按人头计算,一般每人每年一丈至一丈二尺,少时六至八尺,发得最少的一年为人平一尺八寸,连做条短裤都不够。聪明的裁缝师傅便发明了一种三角裤,一尺八寸刚好做一条三角裤。当时流传一句口头禅:“三角裤三角裤,既省时又省布”。做衣服的布料品种也很单一,穿得最普遍的布料就是糙白洋、士林蓝和竹布。糙白洋是白布,做成衣服后还要请染匠染成蓝色或黑色才能穿得出去。新衣服做好后,平时都舍不得穿,一般要留到过年、赶圩和走亲戚时才会派上用场。

炒果子

 小年过后,我们村庄就开始弥漫着一股炒果子的香味。妇女们找来细沙,在锅里烧热,然后将准备好的果子倒进滚热的细沙里不断翻炒,炒得噼啪作响的时候和细沙一起铲到米筛里过筛。用沙炒的果子品种繁多,有花生、黄豆、雪豆、番薯丝、番薯片等。这些果子经沙炒后,显得更加松脆,更加香甜。炒完果子后,家家户户禾仓里的大坛小罐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炒果子。炒果子是小朋友的最爱,为了吃到炒果子,我们经常会利用大人进禾仓的机会,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抓几把炒果子放进衣袋里。有时也会偷到钥匙,溜进禾仓,把衣服裤子的口袋都塞满炒果子。

打米果

 年前两三天,就开始打黄元米果了。黄元米果的原料是香禾米。香禾米属中稻,与早稻同时播种,同时插秧,但收割期要晚二十天左右,而且产量较低。香禾米颗粒圆润,光滑剔透,清香扑鼻。打黄元米果时,先将香禾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滤干后装入大饭甑蒸数小时后就变成香禾饭。第二天,将香禾饭换成小饭甑再次蒸透倒进碓丘,四个大人便拿着砧槌对香禾饭挤压成坨,然后由三人抡起砧槌奋力槌打。经过三个回合的挤压和槌打,香禾饭就变成了米果坨,把米果坨从碓丘里挖起放到干净的门板上,由一人将其揉搓成长条形,再用手掌割成一个个的小米果团。众人七手八脚将小米果团用印子压成米果饼或米果条,黄元米果就做成了。打米果必须家家户户通力合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充分体现了家乡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过年后,招待上等客人都要用黄元米果煮汤,上面盖一层红猪肉和鹅子肉,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黄元米果可煮可汆可炒可煎,吃法多种多样,都鲜香可口,百吃不厌。

煎薯包

 大年二十八或二十九这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煎薯包。将毛薯刨去皮,在破擂钵片上擦成薯浆,加米粉、生姜末、辣椒粉和盐并用手搅拌均匀,然后在锅头里倒进两三斤木梓油或菜油烧热,左手抓薯浆并通过拇指和食指相互挤压出兵乓球大小的薯丸,右手持调羹将薯丸挖起放进油锅,炸成金黄色时捞起,就成了香喷喷的薯包。开了油锅,当然还有其它品种,如油脐、酥子、番薯包、芋头丸、煎豆腐等等。因为集中煎薯包,整个村庄都可以闻到一股薯包的香味。

磨豆腐

 一般三升黄豆可做一版豆腐,一版豆腐又可划成36块豆腐。将黄豆用清水浸泡一晚,用石磨磨成浆,冲入开水后用布袋过滤,以便除去豆腐渣。将过滤后的豆浆在锅头里烧开,然后倒进大房桶,加入熟石膏浆搅匀,通过物理反应,豆浆立时就变成了豆腐脑。待豆腐脑分水时,舀到豆腐箱里的兜巾里,盖上箱盖,压去水份,豆腐就做成了。豆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佳肴之一,可以小炒,可以打汤,可以配菜,可以油炸,还可以做霉豆腐。豆腐渣也是一碗好菜,可以清煮,可以做霉豆腐渣。

大年三十是最值得期待的日子,一年辛辛苦苦就盼着这一天。早饭后,大家就忙于杀鹅子或乐鸡(线鸡)。鹅子、乐鸡杀好后同猪肉一起下锅用水汆熟捞起,接下来就要敬奉祖宗和神灵。竹篮里装好完整的鹅子、乐鸡、猪肉,另外带好草纸、香蜡、爆竹和水酒,走三里路去祠堂敬奉祖先,敬完祖先后到社公庙敬社公,回到家后再敬天地和诸神。

 这些程序走完后就开始摆开波事斩鹅子、鸡子,破鱼子,切猪肉、豆腐准备年夜饭。在门前点燃香烛燃放爆竹后,年夜饭正式开餐。餐桌上平时点一盏煤油灯,年夜饭加了一盏成为双灯,隐喻好事成双。长辈或家长坐首席,家庭主妇坐前席,小朋友们坐侧席。小朋友面前都用饭碗装着一个鹅比或鸡比。桌席空前丰盛,有红猪肉、焖猪肉、白斩鹅、白切鸡、小炒鱼、煎豆腐、鹅杂鸡杂等,小小八仙桌摆得满满当当,还有平时用来擂茶的大擂钵也装满了红糯米酒。看着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不禁食欲大开,一家人笑容满面,欢天喜地,做梦都想天天过年。

年初一早早起来,男女老少都换上了新衣服。漱洗完毕,拿着香蜡爆竹,用果盘装好果子分别到厅堂和大门口敬神。敬完神后,大人们就开始为小朋友发放压岁红包,每人一个。虽然里面只有一两角钱,对于纯消费族的小孩子来说,已是心满意足了。从年初一开始的好多天,大家相互见面都笑容可掬,客客气气,平时经常可以听到的粗话脏话销声匿迹。

按我们当地习俗,大年初一和初二都得吃斋,年初三晚上谢过三官后再开斋。之所以这两天要吃斋,有几种可能,一是肚子长期没有油水,头天大吃大喝了一顿,如果第二三天再接着吃大鱼大肉,容易消化不良,引发疾病;二是虽说有鱼有肉,过年已大吃了一顿,也所剩不多,还得省着吃。再说过完年还有许多客人需招待,要留有余地;三是要上山拜神,神是吃素的,因此拜神时必须吃斋,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家乡有两处比较有名的寺庙,一是鲤婆寨的佛祖菩萨,二是天师岽的天师菩萨。这两处的香火都特别旺。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这几天,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都不能阻挡拜神的人群。大家手持香烛,成群结队,爬上好几里路的山顶寺庙顶礼膜拜。寺庙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香烟缭绕,爆竹不断,甚是热闹。

作为小朋友,我们去寺庙的目的并不是拜神,而是看戏。从初一到十五,这两个寺庙都有木偶戏。木偶戏有两种,一种是吊线木偶,另一种是蚊帐木偶。吊线木偶一般由三人操作,一人吹哒,一人打锣,一人提木偶。一个木偶有十多根线,分别控制木偶的手、脚、头、嘴巴和眼睛,提木偶的人两手要同时控制两个木偶,牵动手中的线,木偶便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提木偶的人还要根据剧情一边讲一边唱,时而男声时而女声,真是有才。蚊帐木偶就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所谓蚊帐木偶,其舞台就是一顶蚊帐,朝观众的一面开着一个大口,木偶就在大口上进行表演。蚊帐开口的下方坐着一位木偶师。表演时,我们只能看到木偶,看不到木偶师。木偶师身兼多职,既要吹拉弹唱又要舞动木偶。木偶师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木偶一边表演,一边对白,一边清唱,一边打锣,一边吹哒。脚下也不得清闲,右大腿靠膝盖处绑着鼓槌,膝盖抖动,鼓声咚咚;左大腿则绑着小钹,大腿一晃,小钹声起。双脚底部分别安排了大钹和兜锣,连屁股都有任务,屁股下面捆着一根粗大的铜锣槌,屁股一抬,铜锣就哐哐作响。木偶师一人担当如此众多的角色,竟然可以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可算是一位全才,其功夫让人惊叹。如果要说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蚊帐木偶当列首位。

 从年初三开始,大人们有的走亲戚,有的闲聊天,有的喝酒,有的赌博。小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在河边搞野炊。我和广福、广禄、祥春年龄相近,是每年野炊的铁定组合。大家口袋里装着炒果子,手里提着小火笼,胸前还用布包藏着从家里偷出来的黄元米果和鸡蛋之类的好东西。到了河滩,拣来几块大石头垒成一个灶头,用火笼钵当锅头,再捡来些柴草,野炊就开始了。将火笼钵的水烧开,把黄元米果和鸡蛋放进去,煮熟后大家用柴棒子当筷子,三下五除二就把火笼钵里的东西吃得精光,接着又开始筹备煮下一锅。

这样的过年已成往事,现在时过境迁,天天都像过年,但儿时的过年味道还会不时慢慢咀嚼和品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