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案例谈时间管理

2019-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颖_Grace

案例一:用“2018-2019跑量对比”谈计划制定

谈到时间管理,自然绕不开做计划,计划能怎么做?常用的是划分时间片段,比如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儿,每件事儿要做多久。那么除了这种方式外,是否还有别的方式?

先来看两张图:


跑量对比

左边是我用咕咚App记录的我在2018年整年跑步的公里数,可以看到是100公里出头,比不上专业跑者一个月的跑量,但的确是自己能承受的锻炼强度了。右边是今年从1月到10月份的累积跑量。咱们不去看单一数值,而是看两者的比较值。可以看到2019年目前的跑量比2018年全年跑量增加了50%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今年在跑步这件事儿上特别下功夫吗?其实没有。从每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单月跑量并没有比2018年的单月跑量好多少。但2019年除去3月份肺炎歇在家里外,明显每月都有跑步,持续性比较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我的事后总结是由于计划不同。

2018年的跑步计划是以时间片来安排的,比如“周四晚上6点到7点钟跑步”。

2019年的计划是这样的:“如果周四晚上小朋友上课,那我就去跑步”。

两份计划在意思上并没有不同,都是周四晚上跑步,可实际的执行效果却不一样。“如果...就...”的方式更容易让我到点去做事儿。

重点来了,差异究竟在哪儿?

2018年的这种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计划编排方式有三点不足:

  1. 只有具体时间点这一个提醒方式,所以有可能会忘记,或者错过时间,以至于觉得来不及做了,只好放弃。
  2. 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来督促自己持续执行。
  3. 固定时间点,就意味着计划缺乏弹性,一旦有意外事件出现,就没法做了。
  4. 从认知心理学的维度来说,这种计划方式被称为“目标意图”的计划。简单解释就是因为人类大脑会有自动“脑补”的功能,当你写下“6点到7点跑步”时,因为这样的计划没有任何具体的执行指令,大脑不知道后面要怎么行动,它就会以为这件事儿已经被完成了。

2019年的这份计划,只是细微改动描述方式,但却对你的执行效果产生影响:

  1. 把“目标意图”的计划变成了“执行意图”的计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指令让你看到就知道该做什么。
  2. 通过场景、事件、时间点多个要素来提醒你处理。可能你不太相信这种场景提示的力量。其实可以这样想想:你是在家里读书比较专注呢?还是出差在外乘火车、飞机时读书更专注呢?
  3. 这个计划是有弹性的,就是如果那天我家小朋友调课了,那我也不用非得跑步去,跟着她的计划调整而调整自己的计划就是了,不会让我因没按计划执行而产生负罪感。

当然凡是方法都是有适用边界的,咱们也不可能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计划都改成“如果...就...”的模式,但如果你在为某些需要长期持续做的事情分配时间时,希望这种方法对你有启发。

案例二、用写作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儿”

时间管理四象限大家都很清楚了,我把四象限的图放在下面,在此处不做赘述。


时间管理四象限

我想谈的是左上角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究竟哪些事儿会被归为“重要但不紧急”,因人而异。我对它的理解是那类“长期收益很大,但短期收益难以估量”的事儿。比如说学习新技能、健身、写作、和同他人建立链接,维护关系之类的。

对于这类事儿我们都有种感受就是明知道这件事儿做了对我们有好处,却一直下不了决心做,或者总觉得少了今天这一天没啥大不了的,明日开始也不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嘛!为啥呢?就因为这类事情的短期收益太难估量了。

往往使得我们今天放弃健身的,推迟做工作复盘的是手头上那些“紧急且重要”的事情。紧急的事情不做后果是啥我们都能想得出。人都有损失厌恶的,所以在“可见的损失”和“不可见的收益”之间,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前者。

那怎么办?有什么方法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儿?仍以个人案例为例:

写作记录

这是我从2017年5月开始写作后,一直到今天的写作记录。每周一篇,一个月四篇,历时已有两年半,从未间断。没写出啥大成就,大部分文章阅读量都不过百,回应者也寥寥,也没发展出副业,可我自己到是折腾得乐此不彼。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写作的时候就是我静心思考的时候,有思考才会有成长,这是我坚信的。

论写文章我没天赋,从小到大上学我最怕写文章,高考作文刚及格。可当我在2017年决定尝试写作后,就一直持续下来了。这中间我也有过想偷懒的时候,迷茫的时候,有过面对电脑一字也写不出的时候,有过为写作而写作的时候(凑字数编文章),有过自己都不知自己在写什么的时候,可就这么磕磕绊绊的也一路写过来了。

为什么能把写作这件事儿持续下来?光靠意志力是不够的,我总结出了意志力外,还离不开以下4个Tips:

1、明确目的
image.png

你必须给你想做的这件事儿找到明确的目的。我翻出当年决定写作时给自己立的flag,当然现在回看,觉得自己怎么能写出这么像心灵鸡汤的话,都不好意思念出来,但这的确是当时的内心活动,现在这种想法依然存在。

在目的的确立上不要抱有同别人攀比的心态,比如你看到身边有人写文章写出了一万加,你也要立志一个月超过他,除非你天赋秉异否则就算了。如果真要比较请同过去的自己比较,这样才不至于目标因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引发自己的焦虑,也不会因一时的不及别人而妄自菲薄。

2、心理暗示-复利曲线
复利曲线

在持续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们总是容易高估短期内自己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在事情刚开始做的一段时间内“用力过猛”,相信“种瓜就一定得瓜”,于是在“种瓜得豆”后就失望气馁了。同时我们又容易低估在时间长期作用下的小步迭代的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复利”。

我们前面说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儿”是属于“长期收益高,但短期收益难以估量”的,用图来表示多数是复利曲线,所以“种瓜得豆”是常态,如果发现自己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产生动摇,那么就用复利曲线给自己做做心理暗示。

3、借助外部力量

一个人孤独前行想想都难,虽说事情到头来都是自己独立去做的,可如果在这过程中能有人分享感受,有人理解你,有人同你一起做,会让这个过程不那么难受。所以需要借助些外部的力量,这里说三种:

  1. 加入社群,找到同路人,有问题可交流,有观点可分享。
  2. 花钱,最常见的是设立“对赌基金”,你不做就把你交的钱分给所有做的人,提高退出的沉没成本。
  3. 跟牛人一起,不是说非得牛人带着你做,而是只要牛人在那里,他就是有一种榜样的力量,让你在想糊弄了事儿的时候,三思下自己的想法。让你在想躺倒的时候,拿别人的进步来刺激自己。
4、将计划融入日常

这就可以用到在案例一中说到的“如果...就...”模式了。

总结一下,这四个Tips最终目标是让你对做这件事儿养成习惯,无需很长,三个月即可。当你刚开始做这件事儿时可能会有不适和痛苦,但一旦你做一段时间后,你会从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你之前意想不到的体验并随之生出新的感受,而这些意料以外的体验和感受很可能会成为你持续下去的动力之一。还是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