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家庭,孩子大相径庭。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主要介绍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各自的理想,共同来到湖南师范。在这里,他们结识了优秀的老师。
在老师的影响下,他们志存高远,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拯救国家和民族视为己任,为了理想共同奋斗着。看后,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
01
我想说的是,这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刘俊清,另一个是蔡和森。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差不多,都很差。他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做事却大相径庭,引起人们的思考。
先说一下刘俊清吧。他生活在贫困家庭,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父亲和妹妹相依为伴。
他父亲是个善良、老实本分的老汉,努力着经营着自己的小本生意,生活有时连最基本保障都没有。由于家庭的困难,妹妹从小就在富人家做了丫鬟,挣点钱来补贴家用。
令人欣慰的是,刘俊清从小学习就好,使老汉看到了生活希望。只要儿子学习好,老汉什么都不让儿子干。儿子要什么,无论家里多么困难,老汉想法设法都满足儿子的需求。因为他是老汉手里的宝,也是老汉全部的希望。
再来说说蔡和森。蔡和森开始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由于父亲仗着有钱,又娶个姨太太,蔡和森的母亲遭到冷落。她不想让自己孩子在这种无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她想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于是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净身出户。
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她要把她们培养成人,使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问题。母子三人没有被困难吓到,她们通过努力和勤奋劳动,终于生活下来。
蔡和森亲身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母亲地不易,他也觉得吃苦耐劳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这让蔡和森更加地珍惜。
开学报道时,刘俊清穿着西装革履在前面走,父亲紧跟其后,而且还为他挑着行李,使本来瘦弱的父亲变得更加渺小。
老师问刘俊清这挑担是谁,刘俊清说是他雇来的挑夫。父亲听后心彻底凉了,但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默默地忍受着。
蔡和森没有母亲相送,自己把行李往肩上一搭,独自来报道,这给刘俊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将来有着不同的命运。
看一看,都是贫困的家庭, 教育出的孩子反差怎么这么大呢?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吗?我觉得这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02
我们来看看两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是父母认识上的不同。刘俊清的父亲有着重男轻女的老观念。为了儿子,他甘愿舍弃一切。
叫女儿打工让儿子上学,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他认为儿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只要他好,父女再苦再累也没有什么。
殊不知,儿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就会变得更加地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是向自己的父母无尽的索求,根本不懂得自食其力,也体验不到父母的地艰辛。
蔡母面对现实,她也学孟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她认为即使孩子没有了父爱,好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蔡母意识到,做任何事情,必须让孩子依靠自己,独立。还要培养孩子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
当困难来临时,孩子不再是抱怨,而是积极、坦然地去面对。她认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其次是他们家长的格局不同。家长有什么样的格局,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结局。刘俊卿的父亲目光短浅,虽然他是善良的,勤劳的,可是对儿子过分的溺爱,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刘俊清所作所为都是他过分溺爱造成的。
蔡母目光长远,她的格局非常的大。她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她想让儿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贡献的人。
蔡母的教诲使孩子意识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孩子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03
总之,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教育孩子,不是溺爱,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不是抱怨,不是退缩,而是淡定从容地积极去面对生活,笑对人生。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自身做起。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一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
同样的家庭,孩子不一样的结果,都是源自父母的自我修行。